第1部分 (第4/5页)
曹嵩结拜金兰的大太监曹节;被皇帝称为“吾父”的十常侍之首的张让,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手拿工具的“雕塑师”,在曹操的成长道路上留下印记。
烟尘累积,历史褪去色彩,斯人已逝千年,关于曹操的纷争从未断绝。大多极端对立之词汇,都能用于他的人生总结:忠臣、奸相;枭雄、英雄;奸佞、忠烈;阴险、坦荡;一心辅佐皇室、阴谋篡位代汉;心怀万民如子、杀戮成性,视生命如草芥;一笑泯恩仇、睚眦之怨必报;嫉恶如仇、启用罪人;尊贤爱士、滥杀无辜……
所有诘问与非难,并不只在他离世之后。生前就有些排山倒海般的攻击,甚至有来自亲密部下的非难,有很多时候,连曹操自己都觉得,他会撑不下去。其中生前死后都存在的最大、最有名、历时最久的谴责,要算“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被冤多少次才算够
谁能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多一些研究曹操和他所处的那段历史?董卓倒台,王允被灭,京都百官带着钱粮作鸟兽散。谁都视皇帝和一班老臣是负担和拖累,其中不乏刘表这样的皇室成员,还有经济基础不错的冀州牧韩馥……就算幽州牧刘虞鞭长莫及,为什么那么多实力斐然的州牧,根基深厚的宗亲,仅有曹操坚决要迎奉落难困苦的皇帝?
难道真的是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令”过谁?又能“令”得了谁?
汉献帝刘协迁都到许县后,派六朝老臣太仆赵岐远赴荆州跟刘表要粮。刘表不但扣留了他,还利用他散播皇帝多么落魄、朝中群臣多么无能、曹操多么跋扈等有利于刘表将荆州划疆自治的言论。使得数十年间荆州百姓都极其顽固地认为皇帝是多么的不堪,曹操是多么的该死。受到如此恶劣影响的人中,最著名的要数避难荆州,在荆州求学的诸葛亮。加上日后逃亡到荆州避难的刘备一番恶意挑唆,使得诸葛亮立下“素志”,拼死灭曹,“光复”汉室。
奉迎皇帝的结果和代价,曹操深有体会。
当部下有人提出离开麻烦不断、好处没有的皇帝和一班老臣,像其他诸侯那样找个地方封疆自守时,曹操抽出腰间配剑,猛地将几案剁成两半,并断言:自古“儿不舍父,君不弃臣”,尔等若再妄言,情同此案!
汉献帝刘协带着一帮老臣历经劫难回到洛阳,当时身为兖州牧的曹操闻信后前往迎接。可洛阳已经被董卓隳堕殆尽。由于董卓放兵劫掠人口至长安,导致洛阳周边二三百里内杳无人迹。曹操力排万难,将皇帝迎接到受害较小、城池完好、离京都洛阳最近最安全、治属兖州的许县定居。既能保证粮食供应,又能保障皇帝的安全。可因许县靠近曹操的家乡,这成了抨击者认为他想要“挟天子”最说得过去的“理由”。
曹操为国羁旅三十三载,只到过故乡六七次。其中除了两次隐居及一次避难,其他都因从涡河乘船经颍水南下合肥征讨孙权。
为了支持他的统一大业,家乡父老不断输送男子到军中。建安七年春正月,当离乡多年的他走在故乡的路上,只看见老弱病残的男子时,竟无语凝噎。在他下发的抚恤令里写道:“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长期以来,他的家乡只剩下老不宜耕种,少不能提篮的老弱病残,拿什么来挟制远在许县的皇帝?
他吃尽千辛万苦,勒紧裤腰带也要为皇帝打造一座临时新城,尽快接待八方来献外族宾客,扬大汉国威于天下。被世人认为他是为皇帝建造了一座“临时监狱”,将之禁锢于此。
面对非难和流言,能支撑他坚强面对的,就是太学石刻上的八个大字:帝之辅弼,国之栋梁。他排除万难力图恢复大汉江山,被怀揣割据野心的诸侯当作反对统一的理由。让他毫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