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5页)

《纪事2007》目录

上篇红色解码

烽火狼烟,激越战鼓,往事随风而散。当逝去的历史渐行渐远,记忆是最珍贵的祭奠。舔舐历史的伤口,超越善恶的批判,将纪实的镜头,再次定格于最惊心动魄的瞬间,触动的不仅仅是心灵,还有慷慨悲壮的民族之魂。

碧血春花——李大钊就义前后

山城暗夜?铁狱丹心——《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上)

拂晓悲歌?血泪嘱托——《红岩》背后的真实故事(下)

铁色成昆

一世恩情——27位解放军烈士和一座特殊的庙宇

中篇北京记忆

一座古城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幕幕宏大庄严的历史叙事背后,折射的是一部民族的复兴史。

北平1949:危城抉择

北京地铁诞生记

380天建起大会堂

下篇历史回望

用最虔诚的心去触摸历史的脉搏,用最锐利的目光去复活历史的真相,穿越时光的重重迷雾,捕捉刹那的辉煌与永恒。

不灭的圣灯——一个部族780年的守护

让昨天告诉明天——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幸存者名录采集纪实

“血防”:新中国第一场疫控战争

《纪事2007》序

严力强

在《北京日报》上做《纪事》,最初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因为社会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媒体常常会在事情的本质没有完全显露之前,就匆忙对新闻事件做出评判。而这样的评判,其尺度又往往是单一的、刚性的,缺乏历史感和更广阔多元的文化视角。比如,对经济事件的评价,往往只有一个标准:合乎效益原则的,或不合乎效益原则的;对科技事件也是一样:合乎技术进步的,或不符合的。以文化的、多元的视角回顾曾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历史以它应有的厚度,即是我们做《纪事》的初衷。

做《纪事》本来并没有题材限定。但从组稿的结果看,革命史和共和国史占了相当的比重。这或许是因为从文化上和情感上这些事件距离我们相对近些,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也更大些。

我们并不是只想回顾旧事,但时间是产生历史感的先决条件。只有过滤掉现实的利害情感,理性才能有生长的空间。当然从愿望上说,我们决不放弃做现实题材的努力。

叙事是一种能力。有思想的叙事更是如此。老实讲,已经成稿的这些《纪事》文章距完美体现这些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它们每一篇的成稿过程都是极其认真的:包括集体论证选题,和不少于40天的采访与写作周期。这是题外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碧血春花——李大钊就义前后

侯健美

2007年4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80年纪念日。

“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碧血几春花,零泪一抔土。”

近年来,有关李大钊之死的档案陆续被发现,更多亲历者的讲述见诸报端,这使得当初大量缺失的真相与细节日渐显露出来。那段慷慨悲歌、令神州色变的死难历程,如今正变得完整而清晰。

txt小说上传分享

黑云压城

屠刀其实早在1926年就举起来了。

这年的4月间,直奉鲁豫联军荷枪实弹、杀气腾腾地开进了北京。对于城中的革命者,连年混战的反动军阀们表现出难得的一致。联军随即公布的治安条例里特别规定:“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处死刑。”

虐政屠刀之下,北京城里封禁报馆,钳制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