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4/4页)
没有缺点,它对社会的发展的确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个推动基本是纯物质的推动,在思想上可以说很空乏。
其实儒学和西学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儒学偏重思想发展,西学偏重物质发展,两者正好形成互补。也就是说并不能一棒子把儒学打死,反而要肯定,要发展,要推广,要把儒学和西学平等对待。
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了,儒学可以说在大明已经发展到极致了,不用宣传也不用推广,它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反之这个西学在大明却是一点基础都没有,要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广,这样做的话就会显得明显偏向西学了,儒学的代表肯定要发飙,要反对。
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儒学做基础学科来推广,这下就公平了,大家也看到了,朕并不是偏向西学啊,朕也重视儒学,要全民都学儒学,先学儒学再学西学!
也就是说,在文化层面,朱慈炅决定先大力推广儒学,让有条件的平民都识字,然后再推广西学,让有兴趣学习格物致知的来学西学,不偏不倚,两者都使劲宣传,使劲推广,把儒学做为基础,把西学做为补充,潜移默化,当学西学的人多了,慢慢的大家也就习惯了。
最后就是外交的问题了,大明有没有外交,有肯定是有的,但外交政策并不全面。总的来说以前大明的外交政策就是,我大明是天朝上国,你要么是我天朝的臣民,称臣纳贡,大明就会给你好处,保护你,不称臣纳贡的要么是敌人,要么化外蛮夷,大明不结交,你敢过来,我就揍你!
这样做肯定是不行的,大明等于就是一个孤家寡人,真要跟列强打起来,那就是一个国家对阵所有列强!如果是大航海时代以前,或许还有点胜算,但是大航海时代开始以后,列强已经逐步强大起来了,要一个国家对抗所有列强就不现实了。
所以,朱慈炅先拉了一个葡萄牙作为盟友,这还只是开始,后面他还会发展更多的盟友,毕竟大明又不是要独霸世界,盟友多了不容易吃亏啊!
第七卷 第二章 火器学院
辽东全复,朱慈炅也应该摆驾回宫了,至于后金的问题,朱慈炅就交给孙承宗这个修碉堡的专家处理了,同时他还对宣府、大同、蓟州和辽东一线的防御作了相应的调整。
孙承宗统帅关宁军、辽东军、东江军、定辽军四个军团,驻扎在辽海卫、铁岭卫、关宁城、定辽右卫一线,对付后金,层层推进,把堡垒修向建州。
卢象升统帅天雄军和边军第一军团,驻扎在宣府、大同、蓟州、山海关一线,对付蒙元,以防御为主。
孙传庭率领秦军回陕西,总督西北五省剿贼事宜,也以防御为主,保住各行省中心城市就行了。在这方面朱慈炅就开始阴那些蛀虫了,他其实早就收到奏折,贼寇已经开始在河南境内流窜了,他偏偏就把孙传庭派回陕西,而不是在河南剿灭贼寇主力,他就是要等贼寇把河南的蛀虫收拾的差不多了,再去进剿。
至于禁卫军第一军团和禁卫军第二军团自然是随驾回京城,他准备把史可法的禁卫军第二军团调往天津卫那边的新城驻防,因为现在战舰图纸已经有了,造船就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
想到这个造船,他就想起了人才培养的问题,现在徐光启、毕懋康、宋应星他们的工作量可以说已经达到极限了,再没余力帮他来管造船的事情了,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别人负责他又不放心,那么就只能先培养人才,把他们从繁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专门负责管理,这样就轻松多了。
要培养人才就要推广西学,现在大明还是儒学的天下,来硬的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先使劲捧儒学,然后把西学做为一个补充提出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