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青州反了 (第1/2页)
昌邑县慢慢走向正轨。
核对田亩的官员已经下放到各乡镇。
该清退的清退,该入册的入册。
有宗家在前,各世家也只能配合县府新令。
一切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耕地收回县府后,下一步就是稳定流民。
而这一步,范离要做的有两件头等大事。
其一,开粮库赈济流民,重新核对户籍。
将昌邑籍流民遣回原乡镇,重新分配耕地与房舍。
不是昌邑籍的,由官府统一安排,或下放乡镇,或留昌邑城填户。
其二就是人口分流。
黄岗县,城小人口多,新城还在建设,已经很是拥挤。
所以范离让张叔夜颁布法令,外迁一部分居民入昌邑县籍。
而这部分外迁人口,大多都是农户。
黄岗县地理贫瘠,本来就没有多少耕地。
这部分农户外迁昌邑县,不仅可以填充人口,而且还能尽快让荒废的田地复耕。
为了能让黄岗县的居民积极响应法令。
范离开出的条件不可谓不丰厚。
按人头算,每人可以分到一亩二分地还免除赋税一年。
而且,第一年种植农具,由官府免费发放,以此支持农户尽快复产增收。
如此优厚的条件,那些在黄岗县只能打零工过活的农户,当然愿意外迁。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昌邑县人口增加了近五万人。
当然了,这五万人中,以归籍民众与闻讯而来的流民居多。
人口迅猛增长,全县的粮食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昌邑县久经战乱,县仓里的官储粮当然不够用。
可范离并没有因此而头疼。
他离开黄岗县的这些日子,张叔夜真不愧是出了名的能臣干吏。
有了曾孝序的支持,青州这条船运通道,彻底被他发挥到了极致。
纸坊、制蜡工坊,一车一车的成品拉去码头,走水路远销江宁一带富庶之地,换回一船一船的粮食以及银两。
还没等范离跟他要粮,黄岗县的粮车就入了昌邑县的粮库。
而且,随着粮车一道而来的还有张叔夜的一封亲笔书信。
范离坐在县衙内,看着张叔夜的亲笔信,只感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书信上只有短短几个字,“逼潍州知州阎皋,移交盐、铁税权!”
就是这么几个字,与范离的想法不谋而合。
造纸、制蜡,这些都是好生意,但也只能算做是一桩生意。
如果范离只想当个富家翁,有此两样,足可逍遥自在做个富甲一方的豪绅。
可仅靠造纸、制蜡,还不足以能支撑起一个县乃至一州之地的财政支出。
就像他当初想得那样,造纸、制蜡所入钱财,足够他养的起最初的那三千青州军就足够了。
范离惦记着潍州盐铁税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可以说,黄岗山围城战之后,他就一直在算计着,怎样才能吃下这块肥肉。
救张穆林等义军,逼迫阎皋进行战争赔偿,这些都只不过是顺带的事。
范离真正要夺的,是潍州盐铁税权!
潍州是大宋北方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每年上交国库的税银就有三百万两!
单此一项,范离怎么可能放过这块肥肉不啃上一口?
之前不逼阎皋只不过是怕他狗急跳墙,盐铁税权可是潍州的命根子,谁也不会轻易放弃。
但如今可就不同了,阎皋其子押在黄岗县为质。
黄岗军占据昌邑县,攻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