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4/5页)

所做的坏事被他发现。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终还是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汴京。

丁谓的所作所为,不仅引起了当朝许多正直大臣的严厉抨击,就连民间的老百姓也十分痛恨这个赃官。人们所创的民谣中便有:“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谣中的“丁”当然就是指丁谓。

名词杂谈(22)

于是,用来形容仇人的“眼中丁”逐渐流传开来。后来,“丁”逐渐演变成“钉子”的“钉”。

“耳旁风”到底刮的是什么风?

耳旁风,又称耳边风,本义是从成语“秋风过耳”演变过来的。这个俗语是用来说明有些人对任何事情都持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丝毫不往心里去。年长的人在批评晚辈、孩子时常说:“说过你多少次了,总是记不住,是不是把我的话当做耳旁风了啊?”它出自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寿梦最宠爱小儿子季札,因为季札的才能最为出众、品德最为贤良。寿梦临终前便想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把王位传给季札,但遭到了季札的坚决推辞。但是寿梦也对长子诸樊和其他诸子说了想把皇位让给季札的想法,由于季札不肯答应,于是寿梦便立下遗书规定王位由季札他们兄弟相继继承。寿梦死后,诸樊等诸位兄长坐过王位之后,便按照父王的遗训准备让季札继位。但季札还是坚决不从,他说:“父王离世前,我曾明确表态,不继承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就像秋风过耳,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但是老三余昧还是坚持让季札继承王位,以完成寿梦的遗愿。季札为了不继承王位而选择了隐居,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回到朝中,继续像以前那样忠心耿耿地协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从上面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耳旁风”语意发生了稍稍变化,但是变化并不是太大。

“两面派”

“两面派”,一般指那些善于伪装、口是心非的人。那么,“两面派”这句俗语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其实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呢!

话说元朝末年,朝廷的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逐鹿黄河的拉锯战,黄河沿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因为两支军队打打杀杀、相互攻击,城池的易手是常事,不管是谁进城都得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标语表示欢迎。当时河南怀庆府的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来应付敌对的两支军队: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这样,不管是哪边人来了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贴上欢迎标语。但是这个方法在最后惹出了大祸。

有一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老百姓赶紧把标语换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字样,常遇春看到了这些标语很是高兴。正当他高兴的时候,街上刮起了一阵风,很多家的标语都被刮掉了,当地老百姓的聪明方法暴露了。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了。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其实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

为何称外强中干的人“纸老虎”?

“纸老虎”一般被人用来指代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有人认为陈独秀最早使用了“纸老虎”一词,其实不然,陈独秀只是第一次将其用于书面上。

“纸老虎”一词源于民间。近人壮者著《扫迷帚》中壮抱对资生说:“自今以往,事事悉凭经验,一切纸糊的老虎,都尽被人戳破,不值一文。”且不说此书问世时间要早过陈文,即“纸糊的”的说法便可使我们忆及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