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5页)

,手下的人和老百姓对他敢怒而不敢言。在古代流行避讳的情况下,他就不允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本来,避讳的情况一般只是针对皇家人员而言的,小小的一个太守竟然让下面的人避讳自己的名字,足以可见这个人的专制程度。在田登的规定之下,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而遭到鞭打。反正是只要在田登的眼皮子底下,谁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名词杂谈(24)

但是事情总是不断发生。这不,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城中的老百姓都要在街上点花灯和焰火来表示庆贺。州衙门为了安全着想,于是便贴出告示,让人们防患于未然。但是写这个告示的人便犯难了,因为上面有个“灯”字。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最后,没有办法,他就把这个灯改为了火字。布告便成为了“今年老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间要注意安全”。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有的人便对田登的做法气愤万分,愤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结果,就是这句“骂人”的话流传了下来。

“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唐朝末年,由于统治者荒淫无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农民起义便成风起云涌之势。在这其中,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势力最大。他们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但是黄巢并没有在长安逗留太久,因为还有许多唐军没有被消灭!这一天,他率领兵将百余人到临潼县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在半道中,他们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这座坟墓所埋之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汉高祖刘邦之父。黄巢认为一个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还占据着这么多良田,真是可惜了,还不如把它平了,让老百姓种上地吧!于是他便让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与此同时,他也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把墓顶挖了个大坑。挖完之后,黄巢放声大笑,随即吟诗一首:

辗转中原逐惊鹿,

西进长安过齐都。

吾辈岂是山野人,

太岁头上敢动土。

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后来,人们用来比喻敢于触犯有权有势的人。

“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什么意思?

“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俗语一开始的意思是提凉壶,让人喝凉水,后来引申为说不该说的话;做傻事,做不该做的事。它是这样来的:

唐朝的时候,有父子俩在一个县城中开了家小小的茶馆。由于店主热情和气、诚恳实在,再加上这家茶馆总是开门早、收摊晚,而且茶馆的环境也是很优雅,所以其生意非常好,天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在这种情况下,这家茶馆就名声响亮,在县城中是个很好的休息去处。

这一年,这个县来了一个贪财好利的县太爷,他总是在外面大鱼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馆来喝茶。在喝茶期间,他一个人占一个桌子,总是骂骂咧咧的,还要求这家小店供应点儿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就嘴儿。这下不要紧,人们畏惧县太爷的权势,便不敢来喝茶了。这个小店做的是小本生意,一杯茶本来就赚不到多少钱,县太爷这么一闹,生意便做不成了。但是怎么办啊?人家是官,老百姓惹不起。这家店主便因此病倒了。

老板的儿子便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个县官知难而退。这个县官肯定是觉得这家的茶水好喝才来这里喝茶的,要是茶不好,那他就不会一直待在这里了。店主的儿子便在茶上面做起了文章。有一天,店主儿子见县太爷来了便司炉掌壶,之后便把茶水放到了县官的面前。县太爷按照平时的习惯便端起茶杯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