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页)

儿子必是叫约翰,或者查理一类的外国名字。那些轮廓有些欧化的女性,通常总是这条街上的一枝花。也不知道是由谁来评定的,但这称号却被人们认同了。另有一类能与之竞相比较的,是称为黑牡丹的女性的脸。黑牡丹的脸型是比较含蓄的艳丽,通常是小巧的鹅蛋脸,面上有笑靥,上眼皮略有些肿,就像戏台上特意在眼皮上打点胭脂的旦角。这种面相似乎比前边那种欧化的脸型,更容易和一些风化故事联系起来,而前种脸型却是比较单纯,也比较堂皇,不像后者那样,带着些暧昧的气息。

后来,我离开了这条街,到了另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似乎没有这样多种多样的有特色的脸型。这很可能是因为,脸型是感性最初摄取的印象,它直接为视觉接受。而在略为成年以后,感官发育得更为深入,便被另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所吸引。这些事物,往往是含混的,模糊的形骸,边缘渗入在空气里,于是,这里和那里,就连成了一片,它们形成了一种叫做氛围的东西。它们虽然不是物质性的,但它们却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它们有着一种溶解的性质,将一些有形的溶为无形。

在最为静谧的午后时分,这种称作氛围的东西显得极为突出。在那种住宅的区域,又不是交通干道,所以连车辆都是少的。静谧中,有一辆无轨电车驶过,在街角转弯。在这样的静谧的,窄细的,蜿蜒的,林荫布道的马路上,却设有两路无轨电车。它们均是从西到东,贯穿了这个城市的街面。它们将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街区,领略各路风光。这时候,它们在这个安谧的街角转了弯,驶上一条更为窄细的马路,简直是人迹罕至的。梧桐树叶间闪着阳光,掩隐着一扇扇黑铁门,门上有着镂花,可见里面整齐的房屋。铁门和铁门之间的墙,是奶黄|色,砂粒面,吃了光,颜色就变厚了。电车好像进人了私人的领地,进到隐秘的生活里面。电流的嗡嗡声,还有转弯时的叮的一声,带来了些外面世界的活跃。但由于这里的隐秘的缘故,这些声音就好像包了一层膜似的,是隔世的。电车转过弯,穿过那条更加离世的小街,再转个弯,就驶上了前面的宽平的大马路,速度也略微加进了。那叮叮的声响,也更明快了。这样的静,却决不是寂静,而是带着午休的性质,做着些浅梦,半睡半醒中听见电车叮的一声。这还是入神或者说走神的时分,思绪漫无边际地游走。所以这条街就像是罩了一个白日梦,带着膝陇的笑意和花影。再过些时,学校就传出了眼保健操的音乐。这音乐在忙碌的上午并不显,到了下午就不同了。它本来是有些突兀的,但午后的静谧却是氤氲的质地,它将突兀的事物的边缘洇染与柔和了,所以事情就有了铺垫,一旦来临,反有着水到渠成的效果。音乐就这样起来了,行云流水的旋律之中,间着清脆的叫操的女声,她的声音不是将午酣警醒,而是使得有些迷茫和惘然。这城市由于居住的密度,因此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传到学校的眼保健操的乐声。它们在同一时刻响起,就像欧洲城市上空的钟声。大约是高音喇叭的缘故,眼保健操的乐声总是来自高处,有一种俯瞰的姿态,在屋顶上流连,飘扬。午后,在此,便悄然结束。

相反,夜晚却不是那样静溢的。它也静,但静里却带着沉重,有些揪心揪肺的东西泛了上来,还有些沉渣烂滓泛了上来,它带着涎水的气味,梦呓也变得大胆而恐怖。野猫出动了,就像这城市的幽灵似的,从院墙上无声地疾跑而过。它们往下跳,落地的一下,足爪那么柔软地一顿,特别叫人心里腻歪。那些夜归的脚步声,嚓嚓嚓的,携裹着一股肃杀之气,还有敲门声,也是气咻咻的。还有一种是忘了带钥匙,于是在窗下一迭声地叫门。静夜里的人声,听起来竟是凄楚得很。深夜里,能清晰地听见隔壁人家啪地开了灯,这一声动静显得格外孤寂。睡眠集聚在一起,挤压成房间那样的方格的形状,就叫人感到窒息了。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