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 (第3/4页)
好,种上就快了,女孩子这方面细心,只要教上几遍,在种上几颗基本上都会了。
三个侍女加上大肚婆齐雨洛,还有沈魏二家的女人,不到三十亩的地也用了两天的功夫。
沈魏两家的男人早晚还要挑粪水去泼育有秧苗的水田,如今玉米种下,还需要浇粪。
这也是两个人的工作,山上挖了粪坑可以存粪,平时早晚有空沈魏两家的男人也会捎上几担粪。
如今就非常的方便了,玉米种上,要等到活起来的时候才浇粪,早前种下的玉米现在浇粪最好。
沈魏两家的人挑了水和着黏粪到地里,两家的女人就会把兑好的粪一瓢一瓢的浇到玉米苗坑里。
玉米比较耐旱,所以只需要少少的水分就可以活下来,不过齐家的地本来就不贫瘠,加上种子在空间水里泡过更是非常的容易吸收地里的营养物资。
只要映上少少的肥料就不会让它们流失掉,只要看早前移栽的玉米苗就知道他们的厉害。
根部不仅紧紧的抓紧地面,成功的返青,还有长出根须的样子。
种过玉米的都知道,玉米长得高高的,还密集,有时一阵风出来就会让它们全部倒地。
倒地的玉米不说颗粒无收,也差不多了,而根系发达的玉米就会紧紧的抓住地面,任你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这样玉米不仅保证在风雨来临时屹立不倒,就是长出的玉米棒子也比其它的玉米大。
核大,围着核长的玉米自然就多,这也是丰收的一个因素。
自然还有其它的因素,比如扬花时期的天气,遇上好的天气,玉米头顶的花产生的粉就会随风抖落到玉米的胡须上,成功的授粉。
种子必须要成功的授粉才能结出来,而没有授粉的地方就是白色的,或者干脆是秕谷。
风的成了信使,让两者接触产生反应。
玉米种下地,又解决了一个问题,自然放心不少,如此才会全力迎击接下来的农忙。
早前砍到的油菜已经有一周了,这段时间因为偶尔夜间会来一场小雨,都没有泛滥成灾。
齐雨洛非常的肯定这天气要么在酝酿一场大雨,要么就是要干旱的前奏,农村的经验教训就是,夜夜下夜雨又下得不大的话就是干旱的征兆。
如此齐雨洛才没有将齐家几块水田先种下秧苗,而是用来储水,等到干旱的时候还有救急的可能。
收菜籽一般在太阳出来,露水已干,菜籽的壳比较脆的时候开始,几乎都是吃一个早的午饭就开始做活。
收菜籽需要很多的劳动力,还需要流很多的汗水,所以准备工作需要充分。
不必说加盐的茶水,就是含有高蛋白的松花蛋也要准备一些,等到中途饿了就用它垫一下肚子。
虽然用科学的解释这样对身体不是很好,松花蛋是碱性的,胃里是酸性的,在空腹的时候吃碱性的东西确实对身体有碍。
不过农民在那个时期也是逼不得已,在那样炎热的天气里,其它的东西拿倒山上估计一会儿就馊了。
再加上如今的农人字都不识,你还能指望他们理解酸碱性,正确的利用酸碱性来生活?
吩咐春芽在中途给大家送一次盐水,还要送些馒头和白鸡蛋,然后就在家里收拾。
齐家离不开人,不像其它人家,把门大打开也没人进去偷,所以春芽还有留在家里看家的意思。
齐雨洛就是个闲人,只指挥不动手。
人多,不可能只要一个场子,所以都是几个人同时出手的。
幸好早就准备了四个连盖,连盖是用斑竹制成的,估计很多人都没见过。
它用粗大的竹篾一片一片的挨着用结实的绳子编成,有一个可以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