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5页)

经的梦想而随波逐流,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个梦始终驻留在心底,让我们感到温暖……”

她说:“那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来就会让我们流泪的梦,那就是我们最初的梦想。”

他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他仰望天空,轻声朗诵起来:

我热爱我的梦

它像春流般

温暖着我的心

我的心收缩

像石子沉入水底

我的心膨胀

像气球升向蓝空

她看着他欣喜地说:“这是顾城的诗,我最喜欢这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他笑了笑,继续用他那带有磁性的男高音深情地朗诵:

我是黄昏的儿子

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

但只有凝望

不能倾诉

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

他们一时陷入了沉默。

她朝他笑笑,问:“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他说:“像你现在这样,老婆孩子热炕头。”

“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你还年轻,唉,年轻真好。”

“你也不老嘛。”

他们又绕回到原来的巷道,走到弄堂口,瑞华停下来,望着他问:“想去我家吃晚饭吗?”

他有点意外,但是心里很高兴,很想跟着一起去,但一想到她丈夫和他家人,便索然寡味了,他想象不出他跟他们能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也忍受不了他们那种说话的方式。

他说:“不了,我跟朋友约好一起吃饭,晚上还有事。”

她说:“那好,再见。”

“过几天我会把报纸送过来。”

她笑着朝他点点头,转身进了弄堂。 。。

第六章 让他欢喜让他忧(1)

星期二的《长明日报》文化版,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寻找即将消失的民间技艺”的文章,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版面,文头还附有一张老剃头匠的工作照:一个剔着光头,穿着对襟白布褂,肩膀上搭着白毛巾,体态肥胖的老人正在给一个母亲怀里的婴儿剃头,婴儿的神态非常有趣,他口里含着奶嘴,偏着头,眼睛朝上方斜视着正在理发的老爷爷,照片的背景是一栋青砖灰瓦房。

这次抛砖引玉相当成功,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询问,提供线索,提出建议,其效果远远超出了谢津生的预期,“留住城市的记忆”的专题报道,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由群众自发参与的“寻找消失的民间技艺”的民间活动,一时间,一些沉寂了多年的锁匠、石匠、篾匠、称匠、铜匠等老手艺人纷纷被挖掘出来,相继现身于各大媒体的各个专题之中,与此同时,一场更加声势浩大的“拯救濒临绝迹的民间技艺”的活动由政府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拉开了序幕。

谢津生沉浸在喜悦中,瑞华也替他高兴,这是他们两人首度合作的成功,可喜可贺,他们相约在小酒馆里庆祝,谢津生要了瓶啤酒,瑞华说不喜欢啤酒的口感,自己要了二两白酒,一杯42°白酒下肚竟然脸不变色心不跳,令谢津生瞠目结舌,直夸她乃女中豪杰,问她是怎么练就这一身功夫的,她说过去在老家练出来的,他问她老家是哪里,她说是匀县,匀县他去过两次,在长明的东边,距长明有两百多公里,待他再要问时,她一再摇手,似乎不愿提及往事。

瑞华很快把话题转到谢津生身上来,对他的记者生活感到好奇,觉得一定是丰富多彩、充满传奇色彩的,她说:“每天可以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可以亲历很多重大的事件,可以了解很多不为人知的秘闻,每天挎着相机四处拍照,拿着本子采访记录,不受上下班时间的约束,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