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胡兰成自言:“我的童年生活,是在屋后的溪水里捉鱼,一面帮母亲去捞漂流了去的衣杵。到前畈一个池塘里打菱,看大人踏水车。跟嫂嫂她们到山上去,她们采茶叶,我在刺丛里摘覆盆子。用红得发艳的乔麦秆叫一位堂姊姊编花轿。”以及上坟之类。{2}
现代医学越来越发现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超乎我们的预料,科学或将发现童年的环境与经历对成人的影响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不同的童年,我们能够理解苏青与张爱玲心地与性格的差异;因不同的童年,我们或许也能找到胡兰成与张爱玲虽一时为对方才华所吸引,但终究不得不分手的原因。
中学
失去了母亲的张爱玲,中学时代是不快乐的,黯淡的,她给学校老师留下的印象有点疲懒——没有了父亲的苏青,中学时代却是快乐、健康的——胡兰成对他的中学时代的态度颇为冷淡,当然与经历有关
失去了母亲的张爱玲,在圣玛利亚中学时代是不快乐、黯淡的,她给学校老师的印象有点疲懒。那时期,她在继母的治下生活,穿着继母的旧衣裳去上学。那些衣裳虽然料子很好,但是有几件领口都已磨破了,“在被称为贵族化的教会女校上学,确实相当难堪。”这一点在她心理上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记,到她晚年仍不能忘怀。
没有了父亲的苏青,中学时代却是快乐、健康的,她的几篇记述中学生活的散文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她青春的气息,与张爱玲形成鲜明对比。比如她说的“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一群女子都正在生气勃勃地努力于生活的斗争及理想的追求……”这样的话,张爱玲是再也说不出来了。
胡兰成对他的中学时代态度颇为冷淡。他共读过两所中学,高小毕业先是到了绍兴第五中学,可是只读了一学期,学校就因学生闹风潮停课了。当时他尚处于懵懂状态,所以对五中也就没有什么感觉。其后跟着表哥考入杭州蕙兰中学,一入校,就觉得不喜欢校园里的气氛:“蕙兰是教会中学,青年会在礼拜堂欢迎新同学,弹琴唱赞美诗,且分糖果,那样的‘兄弟爱’于我完全不惯。”他在蕙兰读了四年,只有一个亮点,是他担任了校刊的英文总编辑。但却因了这个职务,与教务主任拂逆,竟至被校方开除。他对蕙兰的印象自然不会好。
。。
大学
张爱玲经历弯路最多,似乎老天安排她转来转去,目的是要逼她走上写作这条道——苏青因怀孕而辍学,否则极可能不以写作为职业——胡兰成主动放弃大学旁听,日后走的是与一般学者不同的非常规的学术道路
胡兰成、苏青、张爱玲三人都曾入过大学,三人的入学年龄都在20岁,结果却都未能完成大学学业。
胡兰成曾在杭州邮局工作,因为得罪了顾客被开除了。尔后他回乡赋闲两月,忽然有一天突发奇想,想去北京念书,于是瞒着已有身孕的妻子,向中学同学借了钱只身来到北京。当时他有两个昔日同窗在燕京大学,在他们的介绍下,他在燕大谋到在副校长室抄写文书一职,每日只需工作两小时,其余时间便到课堂旁听。
那时的燕大,名流荟萃,在校园里,同学常悄悄指给胡兰成看: 这是周作人,那是某某,总之不是宗师,便是豪杰。胡兰成因自己志向未明,对他们只有景仰,对他们的课却也没有单纯慕名而听,比如他就没有听过周作人的课。这样,燕大虽好,却似乎并不是他所想所要。眼看一天天过去,他感到没有什么长进,情绪低落下来。在燕大待了一年之后,胡兰成返回故乡,结束了他的“非典型”大学生活。
苏青193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由于此前她已遵父母之命订婚,入学方一学期便结了婚,第三学期便生孩子了,从此就在家做少奶奶,辍学了。
张爱玲上大学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