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4/4页)

受它的干扰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状态却恰好相反,我们能够切实地掌控它,而它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也非常大。这时再过多地纠缠于一道题、一段话已经意义不大,但放任自己松懈下来更是不当。

但我这样说已然是事后诸葛了。这60多天对我而言,教训远大于经验。

关于心态

高考结束后再来看,我几次大考的成绩实在诡异。从“零诊”到“二诊”,三次正式的诊断性考试都是一次比一次考得好,不仅在分数上,也在全市的排名上,名次数几乎都是前一次的一半。在“二诊”中,复习的疲劳积累到顶点,题目难度号称诊断性考试中最大,我却考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但到最后,题目难度正常,全省统一阅卷,高考里我全市排名的数字却比前三次加起来都还大。这样的成绩走向,理论上实在有些不靠谱,但结果永远都是我们过去所做的“遗产”,“二诊”前的劳作和“二诊”后的放松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

事实上,我并没有因为“二诊”和申请两个好消息而躺下罢工休息,手头的事一点没少干,作业,背书,问问题,每一项都与“二诊”前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的时间比“二诊”前充裕了许多,不再需要担心申请一方的事,不再需要隔三差五地发封邮件跟招办保持联系,全身心都可以放在高考上了。

看起来这样的情况对我非常有利:复习工作本就没太多拖欠,多余的时间无论是拿来休息调整还是拿来学习都有好处。但事实上,时间充裕、事情减少对我而言并非好事。从初中开始,我便是个火不烧眉毛不知急的人,除开学校团委的工作,一般事情非要到十万火急的地步才会上心,而且事情越多、越紧急,就越能激起我的斗志,解决得往往也越好。于是乎,高三前半期我两手抓,忙得几乎脚不沾地,还能两头不耽搁,“二诊”之后事情少了却反倒出了问题。

现在回顾,便可清晰地看到,问题根本在心态上,直接影响应试状态。

心态出问题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因为有了国外学校录取而放松自己,躺在成绩上睡觉。虽然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重,正常发挥能去什么学校,我也始终没敢轻视高考,没到最后一刻不下定论。因而手头没有松懈丝毫,一切如常。加之高考的压力从未让我寝食不安,曾经对未来的恐惧也已经随着时间而减退,我更无可能因为高考临近而越发紧张。

我所谓的“心态”更多的是指斗志,一种面对挑战与考验拔剑而起、迎难而上的精神。换言之,我认为自己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怀着“征服考试、和同场考生一决胜负”的想法去考试。但“二诊”之后,与考题“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愿望在慢慢减退,只希望一切正常平稳走到高考,忽视了自己更需要挑战而非平稳,加之“二诊”后统一调整复习方案,学校里的练习量与难度都略有降低,因为斗志不够、心态不佳而造成的隐患没能被发现,问题一直累积到高考才爆发。

心态问题个人情况差别很大,实在无法一概而论。对和我一样非要事情堆过头顶才肯认真用功的人来说,哪怕到了最后也不要“放轻松”。不是说要把自己搞得紧张不已、恐慌不安,而是不要让自己以为平安无事就能水到渠成。尤其在知识没有学到扎实得几乎滴水不漏的情况下,更是要保持昂扬的斗志,怀着征服出题者的信念踏上战场。具体来说,复习、练习的量和难度最好不要陡降,文科的背书也不要放下或是只背框架——大的框架要有,体系要有,但细节也要继续不断复习、背诵,不为了多记住什么,只为能保持对已有知识的敏感,在考场上能立即反应出答案。但这只是个别经验,仅限性格习惯相仿者参考,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