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不是什么新鲜的花样了。2006年5月31日,斯雄在其《施琅:英雄不问出处?》(发表在《人民网·文化论坛》)一文中开头便说:“2000年到香港后,与多少有点内地背景的港人见面时,经常听到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接着便批道:“对那些已经成功的现实英雄,没必要再去追究他们过去是不是见不得人——这样的观念,在法治不健全的地方,应该是共有的通病。”笔者就长期生活于港澳地区,然而却从未从“有点内地背景的港人”那里听说过“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更不用说是什么“经常听到”了。这分明是斯雄为引出话题以攻击施琅而无中生有的捏造。且其矛头也指向中国内地——所谓“法制不健全的地方”云云。斯雄指责中国内地央视播放的电视剧《施琅大将军》誉施琅为“爱国将领”、“成功完成国家统一”、“英雄壮举”是“实有刻意放大其‘功绩’,故意漠视其名节之嫌”。那么,他的根据是什么呢?为防断章取义,特把其最关键的一段“论证”引述于下:“对施琅的评价,核心问题是在如何看待他的降清,因为涉及人品,为立身之本。这其实既无须牵向满汉民族之争,也不必扯到明清朝代之变,仅就气节问题对他做出道德评价,即已足够,一个失节不忠之人,在任何时代,都无以立身,为各方唾弃;而其后的作为越大,只会被指祸害越深,骂名更大。以此衡量施琅立身行事,结论不言自明。”这真是奇谈怪论!众所周知,评价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主要应是看待其作为对国家、人民起了什么作用,而不是看其个人道德如何。如果其活动对于国家统一进步、民生的安定改善起了促进作用,即使其个人品德有不足之处,对其也应作出肯定的评价。施伟青先生早就评价过评价历史人物唯道德论的观点,指出,如果拿这种观点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那么,“商汤、周武王、管仲、曹操、魏征、宋太祖等等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都必须被唾弃”,但是这显然是不公允的(施伟青著《施琅将军传》第104页)。商汤,原是夏朝君主桀的臣子,他起兵推翻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他结束了夏王桀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周武王,原是商纣王的臣子,他率兵灭了商朝,建立周朝。他推翻了纣王的残暴统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值得赞扬。99毛泽东称此举是“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95页)。管仲,原是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政治集团的主要成员,在公子纠被另一个政治集团的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杀死后,管仲不仅没有殉难,反而变成齐桓公最得力的助手,辅佐其成就霸业,存邢救卫,安定王室,稳定了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管仲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曹操,原是东汉刘氏政权的臣子,他名为汉臣,实乃挟天子以令诸侯,精心经营,为其子曹丕代汉称帝铺就了台方 阶。但是曹操实行法治,重视农耕,统一北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魏征,在隋末各派政治集团中,原属李密部下,随李密降唐,后被窦建德所获,遂在其手下为官,窦建德败于唐后,他再次降唐。从此他在唐朝任职,以直谏著称,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促成“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因而他得到人们的颂扬。宋太祖,原是后周的臣子,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尔后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结束混乱割据的局面,发展社会经济,是一位颇有贡献的封建君主,理应给予较高的历史地位。可是,倘若按照斯雄的说法来看待他们,他们则会被斥为“失节不忠之人”,且“祸害”很深,是要背很大的“骂名”的,“在任何时代,都无以立身,为各方唾弃”。不过,事实是并非“在任何时代”都是对他们作如此评价。就中国内地史学界来说,近数十年来,对以上数位历史人物是持一致的肯定意见的。海外学者也大多对他们持正面评价。其实,在这方面早在2000多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