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4页)
到1800元,对购买新车的给予购车价格20%的一次性补贴。如此“优惠”,舆论一片惊呼声。这个标准是不是高,我不好下结论。但是,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向纳税人说明:目前公车制度下公车一年要花费多少钱?按照目前试点的标准,改革以后财政支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或少了多少? 第二,要不要开听证会?公务员是受雇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群体,给公务员的车补,每一分钱也都来自纳税人。如此,要不要给公务人员发车补、发多少,纳税人应不应该有发言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应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给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不是“悄悄进行改革”? 第三,车补该按照职务发放还是按工作需要发放?目前的做法是级别越高补贴越多。但是,不同的工作职责,需要外出乘车的机会有很大差别。按照职务发放,结果可能是,一个很少外出的处级干部,给的车补用不完装进个人腰包;一个需要经常外出的一般干部,车补可能不够用。会不会有人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第四,人大该在车改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即使车补发放是正当的,如此财政资金流向的重大事项也必须通过人大的审议和同意。
各种舆论都在关注公务车改革。很多人呼吁,政府在制定车补标准前,应争取社会各界参与,召开听证会,倾听纳税人的意见,共同制定车补标准。业内人士认为,车改至少应该做到:节省财力,缩小“蛋糕”,遏制节节攀升的财政开支;促进和谐发展,公务员与社会民众的收入差距不应过大;有利于激励公务人员下基层工作。权威人士认为,我国车改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困难和问题总会遇到,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某个问题经常出现,那是制度有漏洞,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来解决。
车改之路艰难而又缓慢。时间已经过去十年之久,公车改革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与群众的企盼与愿望十分不相称。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渐突出,公车改革问题也又一次摆到公众面前,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关注的焦点。看来,公车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是几年来公车改革艰难前行,也说明公车改革难度确实很大,想一步到位十分困难。建国将近60年形成的一项制度,无论是从人们的思想上,还是从已形成的体制上,都已根深蒂固,具体情况也比较复杂,想要轻而易举地实现车改目标是不现实的。但车改的步子毕竟是要迈出去的,不如从实际出发,本着从易到难,先易后难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实施。
首先,可以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车过多、超标配备、公车私用几个方面的问题入手,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先把这几个突出问题管住。为减少公车总量,要先做到现有公务用车数量不再增加,报废一辆,新购一辆,不报废不准购置新车。实施这一措施,保证公务用车总量在现有基础上不再增加。为解决超标配备问题,重新规定公车配备标准。除因外交礼仪以及特殊业务需要之外,大幅降低公车配备标准。政府机关公务用车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不是为了让政府官员讲排场用的。按现在的车价与车辆性能看,10万元左右,至排量的车子完全够用,局级及其以下级别人员公务用车这个级别的车足矣。部级干部配备20万以下的车也完全说得过去。因为20万的车已是雅格、凯美瑞,有里有面,很是不错了。如果用20万以下的车,购车费用即可减少一半。为解决公车私用问题,一是对公车喷涂统一特殊车身颜色或使用专用车牌,使公车便于识别,以利于接受群众监督。如发现公车用于接送孩子上学,停在旅游、娱乐场所等公车不应出现的场所和不符规定的用途,在路上开特权车,人人都可以打专门的举报电话。被举报者由相关部门调查核实,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纪律处理和经济处罚。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违规者进行曝光。群众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是最大的,只要制定相关规定,依照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