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4/4页)
学习,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再到独立的个人生活,再到家庭团队的生活,是一个男人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的生活形式,从家庭生活的集体生活形式,到单身男人的个人生活形式,再到家庭的集体生活形式。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和训练,让这个人真正的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能够带领家庭团队共同生活,能够开创自己的家庭,为家庭和孩子营建和支撑更加宽松的生活空间和成长空间。
关注孩子的基本需求,是为孩子提供成长环境的第一步。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的要素特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这些需求概括起来有两类:一是生理性的需求,包括睡眠、饮食、阳光、空气、水、舒适的身心感觉等等。前五项都是人类的动物性需求,舒适感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键;二是社会性的需求,包括安全感、活动空间、自然气息、同伴朋友、运动活动和爱的互动。一般来说,一个人这两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生活质量已有一定的保证,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对孩子来说,满足上述十二项基本生活需要,孩子就能够健康茁壮地高质量地成长。
当我们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后,孩子已与我们和家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已经产生了密切的家庭依赖和情感。孩子已经知道,自己跟家庭、跟家庭每个成员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关系,这就是不可超越的血缘关系,这就是来自家庭成员的爱。爱的确认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对孩子尤其如此,这样孩子就可以完全的信赖你,信赖家庭成员,同时也友善地表达出对家庭成员的爱。孩子对家庭的爱,会催生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家庭的深深的安全感,沐浴在爱在安全感中的孩子才有深深的自信和自我肯定,才能健康地走向未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挑战生命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种种的不适应和负面情绪的流露。这个时候,家庭和父母需要及时地发现和化解孩子不良的心理和情绪,让孩子健康的发泄和疏通,不致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长远成长。
第36节 什么样的家庭才适合孩子成长(2)
2003年6月23日《文汇报》刊登了“一个小学生的烦恼”。这是一个小学生的来信,来自上海某小学。孩子的父亲一直自以为是个开明父亲,常以为自己很理解女儿,并认为给了孩子比较宽松的成长发展空间。直到看到女儿的这封信,父亲深受震动,决定把现代孩子心中的悲苦发表出来。孩子的文字摘录如下:
我,是学生。我,是儿童。我,是个喜欢看书、画画、玩电脑的女孩。我,是……
我,只想说:“我要玩,我要看,我要画!”
我,不想整天在家。我,不想你们帮我辅导。我,不想做那没有“长处”的孩子,不想……
我,并没有感到学习压力大,但我感到:我不想做那长不大的孩子,不想一到外婆家就给我糖吃。
我,想有点自由,只要一点儿。我想用一点儿自由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画画、去公园玩……不想作业一做完,只能看半小时电视、只能读英语、只能做数学练习题。我只想能看我喜欢的动画片,不用等到每晚六点,只想在童话里遨游,只想玩够电脑游戏,只想做我喜欢的事。
我,不是机器人,一切按你们设计的“程序”做。我,想双休日没事就出去玩,不想在家里读我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英语,我只想在家里看那“囫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