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4/5页)

以后她就是遇到比他帅一百倍的男人,她也不会抛弃他的。

自信足吧?她怎么就没想到她老公要抛弃她呢?

“切~~”陆风荷心里说,“抛弃我,可能吗?我是谁啊我!我是陆风荷!”

15 亲历贫困(上)

因为还没到暑假,摄影家协会凭借关系买到了相当优惠的折扣机票,所以他们舍火车而坐飞机,从上海直达兰州。因为要等从上海托运过来的东西,他们先去敦煌逛了逛。一路上俞芳手持着旅游小册子,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耳朵听着刘铮和风荷与王琪谈论敦煌的历史,不由说:“看来我是最没文化的,要好好学习。”

王琪连忙说:“我们也是临时抱佛脚,刚从书上看来的。而且俞姐,你们这一代是被耽误的,不能怪你们。”

刘铮在旁边笑着说:“我读过一篇文章,说你们这一代是最倒霉的一代——正长身体的时候,碰上三年自然灾害,吃饭都吃不饱;上学的时候碰上停课闹革命,什么也学不到;就业的时候又号召你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到好容易回城了,开始过小日子了,又赶上计划生育,只准生一个;抚养孩子正需要钱的时候,又遭遇下岗。再靠前点老三届,比你们好,再往后点*后上学的那些人,更是因此得福——你想想,十年的人才真空,整整一代人的断层,都让他们填补了。很多人年纪轻轻,三十出头就被提拔上领导岗位,这要在正常秩序下,怎么可能?”

风荷和王琪连忙附和:“是啊是啊,这是历史的错误,时代的错误。”

俞芳叹口气说:“还是我自家不争气。我们这一代人中,也有争气的——象我老公,人家就有志气,一直在读书。其实我在那一代人中年纪算小的,下乡也只待了一年就回来了。在上海郊区,也没吃啥苦。”说完就不说话了,把眼睛看向窗外,若有所思。

窗外是荒凉的黄土地。

王琪和风荷面面相觑,不知道再说什么好。

扶贫助学物资到了之后,他们开始了贫困山村之旅。因为这边的活动是宣传部组织的,所以对方接待单位是宣传部和教育局。虽然他们对吃苦早有准备,可条件的艰苦还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沿途住各级政府招待所,最深的感触就是缺水。晚上八点,天还大亮着,就停了热水。他们只好用热水瓶的热水兑着凉水擦擦算数,戏称为节水环保之旅。沿途停靠,所有的厕所都是在地上挖个洞式的蹲坑,无水冲刷,味道自然不好,把几个人熏得几乎吃不下东西。在吃饭的问题上,招待方已经尽量照顾这些南方人,但是面食有时候还是免不了的,这对于无米不饱的上海人来说,简直象酷刑。

随着路越来越颠簸,触目所及的是惊人的贫穷——干旱的土地,破败的房屋,衣衫褴褛的孩子,眼神却异常的清澈——俞芳自从女儿逐渐长成,已经是十几年没见过这样的眼神了,如今一见,彻底溶化。

如果说俞芳还在贫穷时代的上海郊区体验过农村生活,那么王琪,陆风荷和刘铮以前对于农村的印象都是田园牧歌式的。陆风荷工作出差都在上海附近,跟程无为回老家,无论乘火车飞机还是汽车,走的都是东部沿海地区,即使是农村,也土地平整,房子像样,一派祥和景象,看样子生活大抵过得不错;王琪老公是农村的,可那是鱼米之乡的农村,几个人哪里见过这种触目惊心的贫困?

他们去的那个县,平均海拔2230米,年降雨量仅300毫米,有一个镇2.5万人,散居在80多个自然村,大多靠天吃饭。全镇只有一部电话。一眼望到头的镇中心主干道上,最宏伟的建筑是3幢两层楼。他们从兰州出发,往西往北170多公里,翻越3500米的乌鞘岭,穿过古浪峡,再赶30公里山路,方才到达。‘

这样一路走,一路访问学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