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部分 (第1/5页)
隋军大船越来越近。刘方智低声建议道:“大将军,其实隋军兵力最多也就五六万,要么杜伏威军,要么萧铣军,都不是善战之军,不如咱们布兵出城。和他们一战。”
柴绍摇了摇头,“不是你想的那样弱,还有隋军骑兵,至少王君廓的五千骑兵在,我们敌不过骑兵,会吃大亏。”
这时,柴绍的目光向码头上的一万军队望去,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一万弓弩兵,他们的工事是否已构筑完成?
。。。。。。。。。
距离码头约五十步,唐军用麻袋装土,构筑了一条长约三四里的防御墙,和码头平行,防御墙高约六尺,一万唐军弓弩兵便藏身在防御墙后,紧张地注视着隋军大船靠近。
之所以要在码头上部署这样一支弓弩军,主要是阻止隋军士兵下船,由于隋军大船不可能全部靠上码头,只能轮流靠岸,这样每次最多六七艘大船同时靠岸,一次从船上卸下兵力二千余人。
这样一来,唐军一万弓弩便足以用弓箭阻击隋军士兵下船,可以产生极大的杀伤效力,迫使隋军战船无法靠岸。
北岸和南岸不同,北岸岸边水浅,只有码头三四里长的一段距离是深水区,可以支持五千石以上战船靠岸,其他两边延绵百余里都无法使隋军战船靠岸,这种天然的条件便给唐军创造了战机。
他们只要用强弓硬弩封锁住码头一带,隋军就难以登陆。
一万唐军弓弩兵的指挥将领名叫李长辕,出身河西李氏家族,身高六尺三,长得身材魁梧,膀大腰圆,武艺高强,弓马娴熟,使一把八十斤重的劈山大斧,是柴绍手下少有的悍将,出任亚将。
李长辕目光冷厉地盯着隋军大船靠近,尽管他不善水战,但他却善于指挥弓兵,他心中早憋了一口气,要给隋军来一次迎头痛击。
三艘隋军战船已经先后靠近了码头,都是万石战船,一座座庞大如小山一般的船体正缓缓驶近,距离码头不足三十步。
船舷边忽然出现了数百名士兵,举弩向岸上唐军士兵射去,一阵噼噼啪啪箭雨射向了伏身在防御墙后的唐军弓弩兵,唐军士兵措不及防,数十名士兵惨叫着中箭倒地。
李长辕大怒,战刀一挥,“放箭!”
梆子声响起,码头上唐军士兵万箭齐发,箭如暴风骤雨般射向大船,也有十几名隋军士兵被射中翻到,有数人还从船上栽落下船。
密集的箭雨钉满了船壁,压得隋军士兵抬不起头,一连三艘大船都缓缓靠岸,但士兵都无法下船,一万唐军弓弩兵所形成的箭雨,有力地阻击了隋军士兵登陆。
后面的一艘艘大船都停在了江面上,前面船只不离开码头,后面的船只就无法靠岸,隋军似乎开局不利,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在第五艘大船上,杨元庆负手站在船头,冷冷地看着岸边唐军弓弩军的阻击,昨天下午,他斥候就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他,唐军士兵在构建工事了,所以唐军弓兵出现在岸边早他的意料之中。
其实柴绍考虑问题还是欠缺了一点,只想到部署一支弓兵来拦截他靠岸,若是他杨元庆,就会在码头水中将堆积那些烧毁的船只残骸,或者搬运巨石抛入水中,他的大海船就根本无法靠岸了,而军中可以随意靠岸的千石江船也不多,这样运兵渡江就成了一个难题。
只能说柴绍的经验还不够丰富,而有经验的本地战将好像又不愿提醒他,从这一点,杨元庆便感觉到,唐军内部似乎并不是很团结一心,当地将领或许已经有了想法。
这样,杨元庆的目光向东面望去,目光里充满了期待。。。。。。
城头上,柴绍兴奋异常,他没有想到部署的一万唐军竟然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迫使隋军战船无法靠岸。
他旁边副将刘方智嘴唇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