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4/5页)

安齐的特使

刘项之争已到了十分微妙的关键时刻,北方的韩信成了举足轻重、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然而意气用事的刘邦嫉恨韩信,成见太深,幸亏张良即时为他权衡利弊得失……

韩信在北方大破楚军,击杀楚将龙且,追至城阳,生擒齐王田广,大获全胜,平定北方的消息,既震撼了彭城的项羽,也震撼了修武的刘邦。

刘邦荥阳突围后,又经历了成皋突围,几起几落之后,驻军修武。他听从了一位郎中郑忠的忠告,坚持六个字的策略,即“高垒、深堑、勿战”,等待北方时局的变化。同是有趣的是,一向莽撞的项羽也叮嘱他的部下海春侯大司马曹咎说:“你一定要好好守住成皋,即使刘邦前来挑战,也不要理他。”项羽到哪里去了呢?他引兵到梁攻打彭越去了,想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当前的楚汉之争,中心虽然在中原的荥阳、成皋,但决定胜负的关键,却在于北方和东方究竟控制在谁的手里,最终决定着中原鹿死谁手。这就完全证实了张良的早期预见,韩信与彭越、英布是战胜项羽的关键人物,其中又特别是韩信。

刘邦的心中有一个三角形,一只角在中原,一只角在关中,一只角在北方燕、赵、齐国。每次兵败中原不论多么惨重,他都忘不了让韩信领兵北征,都忘不了连夜奔回关中去小住几日,安抚一下关中百姓。有一次回到栎阳,把他兵变后又叛离了他的塞王欣杀了头,只住了四日又匆匆东顾了。

因此,每次身陷绝境时,他都想扔出关东之地,分封给别人,让他们去对付项羽。但是中原之地仍然是他一块心头的肉,他的王者之梦始终萦绕在这片土地上。关中是他的基地,必须稳住。北方是决定他胜败的关键,必须踞有。只有这两头都顾到了,才能保证他在中原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刘邦为何屡陷困境,而项羽却又始终不能消灭他的根本原因。

这个三角形的战略布局,是他稳定的奥秘所在,而这个战略构想的设计者就是张良。从下邑的马前献策,到荥阳的力说八难,张良都是始终牢牢地抓住这个基本构想,毫不动摇,才使时局逐渐向着有利于刘邦的方面发展。

然而,这个战略布局却又常常使刘邦陷入了矛盾与困惑。

本来,韩信的大获全胜应该使他格外感到高兴才是,因为这是他在战略上由弱变强并最后战胜项羽的关键。但是他的心中却有着一种说不出滋味,好像这个胜利并不属于他。

的确,韩信扫荡北方如风卷残云,他用木头绑着陶罐从夏阳将士兵渡河,奇袭安邑,生擒魏王豹,用驿站的车辆将他押送到荥阳献给了汉王。然后又与张耳引兵北击赵、代,先破代兵,擒夏说、瘀与。然后南下井陉,半夜发兵,背水佯攻,吸引敌人,调走赵军主力,出奇兵占领赵军后方阵地,一鼓作气斩陈余,擒赵王歇,破赵军二十万,威震天下。于是只派出一位使节,便使燕国望风披靡,不战而降……

近来到处都在绘声绘色地传说着韩信神奇用兵的故事,使刘邦不能不想到自己的一连串惨败的狼狈相,心如刀绞,彭城大逃亡,在楚军追杀中,三次将自己的一对亲生骨肉推下车去。荥阳突围,让纪信去假扮汉王从东门降楚,自己由西门仓惶逃遁。成皋被围,他又单独与夏侯婴乘一辆车从北门逃到了小修武。一胜一败,相形之下何等难堪!韩信的战功愈加辉煌,他就更显得无能和渺小。在北方传来天下震惊的胜利消息时,刘邦甚至感到说不定有一天,他也会成为自己的催命鬼。想到这里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像朗朗晴空,一片阴云从天际袭来。

不错,当韩信破齐时,还几乎使刘邦愤怒了,这不是一桩咄咄怪事吗?

原来,他已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命郦生出使齐国游说田广归顺于汉。这位高阳狂生凭三寸不烂之舌,兵不血刃,下齐七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