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部分 (第3/4页)

的阳人的雷薄大军早已经是我们的人,一旦战争打起来,袁绍的老家汝南都无人把守,在高顺大哥的铁蹄之下。有多少能逃脱呢?”徐盛对徐庶不大了解,当然没有发言权,但对高顺地悍勇则是百分百信服,青州第一攻击名将的名声可是用无数地血与火堆积起来的。

不过太史慈却在想徐庶破“八门金锁阵”和在赤壁之战识破“连环计”的事情,虽然是小说家的杜撰,但是对徐庶这个人的评价还是十分中肯的。

太史慈看着徐盛,微笑道:“我高兴并非因为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原本只在意料之中。倒是咱们的小军师诸葛亮让我吃了一惊。”徐盛对诸葛亮印象极为深刻。前两年在征讨冀州的时候这个诸葛亮随军出行,更是针对冀州的形势先一步预料到了郭嘉在冀州很有可能被甄夫人利用地事情,使得太史慈对张夫人提高了警惕,把一场原本就不该有的危机化为无形,作为那时的当事人之一。徐盛更知道诸葛亮当时的这个发现对于整个中原战局的潜移默化地作用。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这个提议,才会让太史慈产生在表面上制造出太史慈和郭嘉不和的假象,设下连环计去对付袁绍。但却没有人会以为这是诸葛亮当时的灵光一现,而应该是对天下局势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诸葛亮只是很懂得韬光养晦之道,没有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完全说出来罢了,只是轻描淡写的给太史慈一个提示,见太史慈完全明白自己的意思。便不再多言去装小孩了。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提议会把整个天下叫得天翻地覆呢?这个诸葛亮出谋划策和其他军师完全不同,诸葛亮指定的对付袁绍的计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的结合起来,当别人还在关心一场战争的胜败的时候,诸葛亮的视野早已经跳出了一州一郡,而是在俯瞰整个天下了。当时袁绍兵败,而青州又已经没有在向袁绍开战,彻底的消灭袁绍。因此袁绍得到了一个恢复的机会。要想灭袁绍,那就一定要给袁绍再一次对抗青州的胆子,否则青州哪有理由去消灭这位四世三公呢?为了给袁绍这个胆子才会有郭嘉“盘踞徐州”、鲁肃“屯兵幽州”、太史慈“失踪”、太史慈的“母亲”被抓、击溃袁术、给袁绍盟主的地位,郭嘉和鲁肃“结党”、“倾向”袁绍这些事情。

说到底,这次对付袁绍的谋略从表面上看是太史慈的谋划,但始作俑者却是这个外界还毫不知晓的诸葛亮,谁能想得到,郭嘉这个青州第一军师在诸葛亮的提议中仅仅是个诱饵呢?到现在,诸葛亮的这个提议已经成为了引起青州整个军事飓风的风眼。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太史慈才会特别器重诸葛亮,在冀州战役结束不久后,便要诸葛亮回到青州继续学习。

所以,太史慈一提到诸葛亮,徐威马上精神一振,不知道这个已经隐然成为青州下一代第一军师的孩子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惊喜。

太史慈叹息道:“这个诸葛亮,总是出人意料,他先是看了幽州战局的最新发展情况,然后和陆逊,王基等一群青州五德院的小子跑到王豹那里,弄了一份作战计划出来,说是要出兵直击辽东郡。”徐盛也是青州人;对青州的地理环境很了解;闻言也被诸葛亮的计划下了一跳;不过一想;不禁怪自己的思路不够开阔。

这些年来;青州军虽然并不以水军见长;但是每一年青州军的军队都会坐船出海作战;到那个什么日自己的小岛上锻炼一番;时间一长;那个小岛上的野人也知道青州军的活动规律;与时居然开始沿海修建防御工事。不过这难不倒青州军,尤其是那些特种精英,因为太史慈留下了一套登陆战的方法。极有实战价值。

所以说现在诸葛亮提出用青州军训练的方式去登陆辽东郡,这注意十分可行。问题是谁都没有想到,偏偏被诸葛亮想到了,这只能说诸葛亮的思路非常开阔太史慈苦笑道:“这个主意我不是没有想过,但一直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