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部分 (第4/4页)
否则只怕我郭淮早已经病死在长安了。”
太史慈这才知道原来史阿对郭淮有活命之恩。看样子,郭淮骗史阿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而且郭淮也是的却是个孝子。
过坏的眼中露出回忆的神色道:“我病好之后,便知道自己这条命是师父救的,所以师父要我赴汤蹈火我定然在所不惜。
太史慈点了点头,历史上史阿和郭淮不都是曹魏集团的人吗?就是没听说两个人会扯上关系。史阿的脸上露出罕见的笑容,使得一张好像万年寒冰的英俊面孔有了一丝笑容。道:“伯济资质不错,人又勤勉,我岂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史阿对太史慈道:“伯济是个有心人,我当初来长安的时候,伯济本来想要离开长安,回到故里太原阳曲,协助自己的父亲驻守雁门关,与羌胡作战,但是意见我来,便留了下来继续和我学习剑术。不过说到才能,我看伯济的带兵能力要远远超过他的剑术了。?太史慈这才知道,原来郭淮的命运在这里应为自己干预历史的原因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变。
怪不得呢,自己明明记得郭全跟孙曹操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家乡,何时在长安出现过?原来竟是因为史阿的突然出现而造成的。而且史阿也早就想到要把郭淮安插在长安做自己的棋子了。郭淮被史阿说得有点不好意思,微红着脸道:“师父过奖了,不过师父的嘱咐不敢有一丝的忘记,师父不希望别人知道师父与我之间的关系,所以时至今日,在长安还没有人对我的身份表示怀疑,只是知道我乃是已故大司农郭全的孙子。直到师父大闹长安,我才知道师父为何不让我张扬自己是师父的徒弟。那是生怕我受到牵连,只是没有想到师父会这么快回来,而且站到我的身边。
说到这里。太史慈还是没有从郭淮地话中发现一丝不妥当的地方。看来的确是自己杯弓蛇影了。看着太史慈若有所思地样子,郭淮连忙一拍自己的脑袋道:“看我,居然说跑题了。事情是这么回事,当时师父见我病好了,便建议我依附长安的权贵人物。毕竟我地祖父乃是朝中的大司农,人脉极广。因为王允和我祖父还算有点交情,而且王允乃是晋阳王氏家族的人。说起来也是同乡世家之好。所以我便去投奔王允······”
太史慈闻言失声道:“你说什么?王允乃是晋阳王氏家族地人?王氏家族不是在我青州琅琊吗?”到底是怎么回事?王允地家族居然在并州而非是山东琅琊!
一瞬间,太史慈便捕捉到郭淮说的麻烦事情是什么了:自己带领伍千特种精英潜入长安地区的事情根本就是瞒不住王允,也许王允现在不知道,但是只要晋阳的王氏家族派人到长安来,那就一定会知道这个秘密的。
若是自己还以为可以始终瞒得住王允,说不定会让王允反过来算计。这个情报来得太及时了。
只此一件事,太史慈就已经彻底相信郭淮了。郭淮看着太史有脸诧异的样子;解释道:太史将军有所不知。望王姓一共有三支;太史将军说的是琅琊的王氏和王允所在的晋阳王氏虽然都上毫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说起来晋阳王氏家族乃是正统;不过现在人们一提起王氏家族只会想起琅琊里;早在先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是为琅琊王氏地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哟〃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所以晋阳王氏家族反而不那么出名了。原来如此!太史慈知道王氏家族并非是因为什么王允;而是因为两晋时期山东琅琊王氏家族太有名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一直以来;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