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部分 (第4/4页)

一大笔宝贵的财富了。

对于那些外国武官和商业代表,没有引起杨震多少兴趣,但是对于这批中央想法设法动员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杨震的兴趣却是相当的大。这批人才的到来,可算是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有了这批高级知识分子,自己就不用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自己搞出的那些什么燃料空气炸弹、凝固汽油弹,也不会只能按照自己记忆中的原材料,以及原料对比,照猫画虎甚至是生搬硬套了,只能边摸索边干。火箭筒也可以搞出威力更大的锥形装药了。

搞一架电子干扰机也不会差点把根据地内唯一一个物理学家熊大缜给逼疯了,却是只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半成品。有了这批人在手,再加上自己领先几十年的先进理论,不愁造不出好的武器装备。

而且有了这些人才,自己心中拟定依旧,却因为缺乏人才而迟迟无法成立的,专门用来培养自己军工研制队伍,以及研究各种部队需要装备的军区直属理工大学终于可以建立起来。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不能杀鸡取卵

想了想,杨震却是突然感觉事情有些不对。这个时候中国就那么几所大学,数量并不算多。而除了因为身份特殊,还留在沦陷区的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之外,迁移到大后方的大学数量有数。

而这些内迁的大学,一年的毕业生中理工类的更是有数的。而这些毕业生中除了考取公费留学以及采取各种手段出国的,在除去留在大后方效力为国民政府效力的之外,还能剩下多少人?

中央为了支持自己组建自己的军工科研队伍,秘密动员的大学毕业生中该不会有一些自己应该在后世熟悉的人物吧?那些人可是后来中国真正强大的基石,要是现在就来到自己这里,放弃了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那就真的是太可惜了。从国家今后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说,反倒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等杨震要过这些人名单仔细看了一遍后,却是摇头不已。他果然从名单上看到不少后世自己闻名已久的人物。这些人物中在抗战前或是抗战中便留学回来的不在少数。而在还未抵达人员的名单中,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名字的后边,还有不少标明了已经考上公费留美或是留英的名单,其中的几个人他在后世便已经是如雷贯耳了。

在这份名单中这些特别标注人员的名字里面,有相当多的人是自己后世耳熟能详,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以及航空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成为后来的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看到这些人的名字,杨震微微皱了皱眉头,掏出钢笔刷刷几笔便将这些人的名字划了下去,交给李延平道:“给中央发报,这些人还没有来的,就不要让他们来东北了。已经来了的,更不要留下他们。将他们统统退回去,让他们继续出国留学。”

听到杨震的话,李延平吓了一大跳道:“老杨,这批人员能考取公费出国留学的,可都是在各自学业中顶尖的人才。为了动员他们来东北,中央可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如今你将他们拒之门外,中央会有意见不说,也会挫伤这些人抗日救国的信心的。”

“别说中央和这些学生不会理解,就是我也很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些人才都拒之门外。我们不是急需这两种专业人才吗?这些人都是顶尖的人才,也是我们目前急需的人才。为什么不能留下他们?”

“你究竟是这么想的,一方面我们根据地各种人才奇缺,另外一方面你又要将这里面很多人退回去。如果你认为这些人不可靠的话,我可以担保。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