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变革管理 (第2/2页)
需要黄埔一期二期三期的学员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巴塞罗那集中课的主题是“变革管理”,用俗语表达,就是“新官上任后如何烧三把成果斐然喜大普奔的火”。这当然是一个重要课题,杰罗姆在中国新官上任后烧的火,就差点儿把自家房顶给烧穿。
二十四位学员大部分是欧洲人,也有几位美国、加拿大的,所以课堂上就全是用英语交流了。课上小组讨论和小组作业特别多,小组间有些PK的味道,让方自归颇有些不适应。
小组讨论时每个人都要贡献观点,讨论中你也要认真听别人的贡献。别人贡献观点时,你还要互动提问。小组讨论完了,还要在大班上演讲,整个过程就绝对开不得小差了。当年在中国大学上课,只要你不打呼噜,在课上睡觉也没人管你,在这个program上是万万不行的。所以上课的强度很大,而且时间很长,晚饭后往往也有活动。比如第一晚,GE的那个前VP就请了巴萨罗那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请她给大家聊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耶克斯-多德森动机曲线,第二晚,又请两个巴萨罗那企业界的成功人士,给大家分享企业并购后成功整合的案例……五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方自归才渐渐明白,公司把高层经理们召到巴萨罗那这个风景怡人的小山顶上,不是让大家来看大海、吃海鲜、度假,而是让大家来学习多卡版摩西十诫的,这小山顶就是CEO的西奈山,必须打起精神认真对待。
另一个让方自归不适应的地方,就是每天正式上课前,每个学员都要花几分钟发表一个reflection,可以是任何想法和感想,但要和前一天的学习内容相关。每天在大庭广众下做个人小结,让方自归产生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毕竟英语不是母语,方自归的reflection,不像欧美同事的reflection那么声情并茂,发人深省,所以每天都做reflection,方自归觉得是个负担。【译:反映,思考】
好在有一个与中国式教育不同的变化,方自归倒适应得快,就是每天讨论来讨论去,最后都没有标准答案。
六个小组每次把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完,老师都会做点评,但老师并不说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只说谁的这个观点好,谁的那个观点好,然后方自归就一直等着老师给个最终答案,谁知老师说着说着……说下课了,方自归不禁怅然若失,手足无措,举目四顾,惴惴不安。几天后,方自归才恍然大悟,虽然CEO的口号是“OneVoice,OneDokar”,但在讨论具体案例时,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应该也是国内填鸭式教学与国外启发式教学的区别了。方自归想想,这种教育方式不就是鼓励创新吗?虽然牛顿第一定律在商业领域也起些作用,但物理问题与商业问题毕竟有本质不同,物理问题有标准答案,商业问题是不必有标准答案的,狗子不就因为商业贿赂案,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自己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方自归有个习惯,不管是出差还是休假,只要出差不是一直在飞机里,休假不是在除夕夜,方自归每晚都会打开笔记本电脑瞄一眼,看看有没有要紧急处理的邮件。如果有紧急邮件,方自归的回复一般不过夜,这习惯也是跟老卑学的。可是因为“变革管理”这个模块的学习,搞得方自归人困马乏,方自归就没有每天查一下邮件。
培训的第五天晚上,参加完集体活动,方自归心情放松下来,回到自己房间,便进入自己的电子邮箱看看。于是,电脑屏幕上,就显示一封封的邮件收了进来。突然,一个黑体红字的标题映入方自归眼帘——URGENT!海关扣货!
这是一封物料经理昨天发来的邮件,方自归把这封长长的邮件读完,倒吸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