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5页)

滔也会有她另外的一面。

徐滔一直叫我姐姐,我能够看见徐滔身上柔情似水的另一面。我怀孕的那段时间,徐滔絮絮叨叨近乎婆婆妈妈,一天到晚关注保健、育儿之类的东西,比我还上心,天天发短信嘱咐我。我刚生完孩子,徐滔就跑去看我,那段时间她忙得不可开交,下班特别晚。医院的人不让进,徐滔就跟人家说“她是我姐”,然后医院的人一看,就说:“哟,你们俩长得真挺像。”就居然认为她是我亲妹妹,把她放进去了。

在病房里,徐滔跟孩子说话将近两小时。徐滔的这一面很少有人能看得见,都以为她就是风风火火、铁肩担道义的徐滔。其实,她一温柔起来,是一个特别絮絮叨叨的人。我没带过孩子,徐滔也没带过,但她总会提醒我很多注意事项。

我和徐滔都特别心疼对方,但很少互相劝说——你别这么累了,因为我们俩都知道这种关心虽然很好,但基本属于废话,说了没用——我们俩谁都不可能不累。她不会跟我说“你别太累了,悠着点儿”,而是会用更直接的方式,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什么能补的、能吃的就给你带着,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着你。

我经常想,人这一辈子应该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他永远都是默默地站在你背后,永远也不来为你锦上添花,但是你要愿意的话,他会为你雪中送炭,温暖、恒久,终其一生就这么走下来。徐滔就是这样的人。

三、徐滔和《法治进行时》

我现在还记得在北京电视台办公室里,大家一起探讨《法治进行时》的工作场景,回想起来觉得很温暖,因为可以那么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儿,而且是做一个起点就是日播的栏目。

在定位《法治进行时》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出一个设想:设置每天的主题,有报道事实的新闻,有深度报道,有法律援助,有律师访谈,还有像法治天气预报之类的东西。其实,这就意味着一个栏目组下面要分出很多板块来,每一个板块都有它固定的职能和固定的形态。我所说的“品牌制度”,就是从一开始就做这种有烙印的栏目,因为品牌(Brand)这个词在英文里的原意就是烙印。《法治进行时》在今天已经成为老百姓认知程度特别高的大品牌,这跟栏目组的规范、管理、策划都有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是徐滔的形象一直都在。她传递出来的是一种良性、健康、正义的态度,她会站在司法的立场上仗义执言。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法治进行时》报道一些大众感兴趣的案件时,徐滔总能保持一种非常职业化的冷静,她不去扩大,也不去渲染低级趣味,她能给你一种特别健康、磊落的态度,告诉你这些事件的原本状况,以一种职业、冷静的态度去面对它。所以,我觉得徐滔站在屏幕前的时候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人,她的职业素质完全出于自觉,这是《法治进行时》能成为一个大品牌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栏目,它应该有屏幕外行为的延伸,比如说援助、咨询等等。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媒体不应该仅仅是社会文明的记录者,更应该是文明的催化剂。首都也就是首善之都,是一个最前沿的、各种元素杂糅的、有着最丰富的机遇、但是也会有众多潜在危险的地方,那么,谁来做社会安全的守望者?《法治进行时》做到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媒体,还是一个能提供帮助和咨询的实体。

徐滔在民警中威望很高,警察们都把徐滔当作他们中的一员,所以徐滔的身份很有意思,她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是一个知名主持人,更是一个优秀记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徐滔是民警队伍里的一员,她是民警队伍里面的一个媒介工作者,她理解这个队伍的使命、艰辛,了解他们的默契、行动规则。正是因为有这些“身份”在,所以她才能做好一个主持人。如果仅仅是一个主持人,徐滔就没有这么大的后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