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而西安人从城墙内看到了自己的历史。盲目自信、优越,喜欢谈过去,缺乏走向世界的勇气是西安人的普遍心态。以藐视别人,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来掩饰当下的无奈。虽然西安人纯朴而忠厚,但自负而自卑是西安人的双重性格。

西安的城市文化里,受城墙影响的因素也不能不说大。“城里城外”,在别的城市可能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是在西安就很不一样。比如平常对话,问一个人去什么地方,回答说“去城里”,明显是指进城墙内的那个区域,因为这里过去一直很繁华,省市政府所在地都建在这里,人们办事逛街都愿意来这里。现在尽管有了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周边也变的越来越繁华漂亮,但是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和意识久久挥之不去。

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加快,城里交通拥挤,发展空间有限,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西安市政府决定向北迁移,期望淡化人们城里城外的意识,拉动郊区的经济发展。也许不久的将来城里城外会有一个新的平衡,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人们心里产生。

第一章 华清池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就象一棵参天大树,树冠有多大,树根就有多深,北京就是这树冠,西安就是这树根。要了解这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华清池您就会领略这种感觉。

华清池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远,位于西安城东约35公里处。在秦始皇兵马俑未挖掘出土前,华清池的名气是相当高的。因为这里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故事。

其实,在西安居住很长时间的人,也不一定对她的历史和蕴积的文化有多少了解。研究她历史的人往往透过历史会产生太多的感触,或褒或贬,或感叹或深思。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城东,骊山北麓,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就是游览沐浴胜地,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务院公布华清宫遗址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依京城的地理位置,猗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历代天子。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他们的行宫别苑。围绕朝代的兴亡更替,华清池的盛衰变迁,文人墨客寻古觅幽;感叹咏怀,创作了<<长恨歌>>等无数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在六千年前的氏族社会,这里就有原始先民活动的足迹,他们是骊山温泉最早的利用者。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华清池所在地修建“骊宫”,“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此上演;“千古一帝”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汉武帝时,在秦汤基础上进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饰,为美化环境而“列松柏数千株”,以点缀温汤风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营建“汤泉宫”,竣工以后太宗率文武百官临幸新宫,亲笔御书《温泉铭》,兵名石匠乐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几经扩建,公元747年10月新宫落成,易名“华清宫。清池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罗曼史而著称的。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弃京师急携杨贵妃姐妹西逃,至此,华清宫由盛转衰。五代残唐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华清池失去了他的特殊地位。到了现代,这里仍然与最高的权力人物联系在一起,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在一个晚上,被士兵从这里的一个石头缝中押回西安,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戏剧化的转变。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但周幽王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