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秦昭襄王执政时期,丞相范睢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这是秦国为适应进一步吞并天下所采取的一种军事策略。即使在这一时期,秦国也并没有达到一种最终的强势地位,仍然有被各国联合起来绞杀之可能。因此远交近攻之策的提出其实也是有条件的,即能够始终保持住这一胜利成果。在当时均势力敌的情况下,随着一国之骤然强盛又骤然衰落,一夕之间几十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胜利成果倾刻间便有可能化为乌有。秦国相对有利的地理条件为秦国巩固其军事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条件。

二、相对强大的诸侯国

相对强大的诸侯国地位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大的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只能被一步步吞并被蚕食;中等发达国家则轮为附庸国的地位,这种附庸国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事实。为什么中等发达国家虽然被沦为附庸国却能长期存在呢?我个人认为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早期,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各第一世界国家都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均势力敌的态势,谁都没有强大到一口吞下谁的地步。各霸权国家能兴旺发达一时,但也有十分狼狈到几乎被淘汰出局的时候。这种争霸活动可以是频繁地在其附庸国之间展开,以免事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其达到高潮时也会针尖对麦芒,硬碰硬地相互之间大动起干戈,因为其已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势地位。但是这种优势地位却又并不总能持久,因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还远未诞生。

见诸于史志记载的最早对春秋战国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便是郑国的太史伯,他在对郑桓公友的问话中准确地预言了周王室衰弱后将会形成齐、秦、楚、晋四国为大的历史格局。事实上在春秋时期,这四国的政治经济活动基本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和发展衍变趋势。战国时期,在晋国裂变而为赵、魏、韩之后,所谓的战国七雄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活动也基本上决定了历史的脉络。

应该说太史伯的预言是相当准确的,他所预言的齐、秦、楚、晋四国都有并吞天下之可能。单就政治实力和势力范围而言,早期的东周王朝也算一家之大,不过东周王朝并无可能再重新崛起而一统天下,因为东周王朝作为落后的奴隶制宗主国的继承者,始终抱持着一种落后的奴隶制正统思维模式,对内实行的是落后的残酷的奴隶制统治,抱残守缺,不思变革;对外过分强调其宗主国地位,采取的是一种不计策略的简单而粗糙的外交方式,几经挫折便被早早排除在了争霸活动之外。夏朝之少康中兴其所以能在国家沦丧多年之后还能取得和恢复对国家政权的有效统治,那是因为他恢复的仍旧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奴隶制统治。在春秋战国时期,能一统天下者则只能采取一种新型的统治模式:封建主义的统治。事易时移,因此,东周政权是不可能复制夏之少康中兴的。齐国是老牌的奴隶制国家,为周王朝的有功之臣姜子牙所立。齐东临大海,有丰富的海盐资源和海产资源而无少数民族入侵之虞,国家实力十分雄厚。但是也正因此使得齐国人不思进取,安享其成而死于安乐。战国后期,齐国一直偏安于一隅,坐视其他国家之生死、秦国之独大而不管不顾,最终也为秦国所吞并。楚国则因为处在周王朝的南方,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因为南方各族开发相对较晚,没有外敌之虞,是以也象齐国一样安乐而死。晋国处中原腹地,实力在当时四国中相对强大。由晋国一分为三的赵、魏、韩都并列战国七雄,可见其实力之盛。但晋国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正在于它的过分强大。晋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阶级斗争形势相当尖锐,比这种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形势更趋尖锐的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奴隶制更适应于一种相对松散的控制,越是强大,则这种矛盾会越趋尖锐,则晋国之分裂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对实力的盲目追求往往会适得其反。

从秦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