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古文问题,就是连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张海都头疼。
张海没有想到平常默默无语的一个人,今天竟如此坚定自己的想法,他就微笑着:“凌云,那你有什么理想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旁边的刘壮嘲笑着:“他还能有什么理想,他这一辈子能实现的也就是多买几只羊,然后娶个媳妇,生几个娃,再给他娃找个媳妇。”大家也都哄然大笑起来,这些本是在这节课前刘壮所能够想到的生活轨迹,现在他已经有了小车这个更高的生活理想,所以就把它拿出来奚落凌云。
凌云并没有理会他的嘲笑和同学们的好奇,而是对着张海道:“老师,你在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说过任何东西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张海知道那是自己在按初一的课程上政治课的时候讲过,就点了点头:“是啊,那些都是物质最基本的体现,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体现价值的方法。”
“我当时就想如何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既然商品都有体现价值的方法,那人也一定有。”凌云像是在和张海探讨一个问题的答案。
张海想了想知道那是自己在讲商品价值时的课程,但自己并没有讲人的价值,凌云又是怎样才想到这个问题的呢?他也不禁好奇的看着凌云,看他下面还会说出什么话来。凌云见老师和全班的同学都静静的听自己说话,脸不禁微微的红了一下。
但他很快又整理好思路向下继续:“这个问题我自己想了很长的时间,老师说过商品是无法和人相比的,它们的衡量标准很简单就是货币,但我想人也可以用自己挣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
张海想了想:“你的衡量方法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你有没有想过商品的价值是可以让人们使用,它的使用价值越高,货币价值也就越贵。一个人挣钱呢?虽然他很有能力,能挣很多的钱,但是他如果不想着为社会做些什么,那他的价值就无法体现,严格一点说,他的人生价值是他挣钱的多少所无法体现的。”
凌云也思索了半天,他慢慢的领悟了张海的意思,就带点反驳的语气:“挣的钱越多,不是越有条件回报社会吗?”
张海很欣赏他的他的思维,想想自己上初二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虽然凌云现在的反问还显幼稚,但他不想打击这个喜欢思考的少年,就道:“说了半天,那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我要做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凌云的语气镇定而从容。
第一章初来乍到
就在张海调离山村的一个月,凌云也离开了山村,他离开山村的原因就是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人病逝了,把家中的所有家当都卖掉,他为老人风光的办了葬礼。守孝完后,他知道自己的学业是继续不下去了,就把老人和自己的地里的粮食全部卖给了村长家,怀揣着村长给的四百块钱,他登上了开往县城的客车。
虽然还没有目的地,但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独自一人去闯荡,心中除了有些茫然外还夹杂着些许的兴奋。到了县城他并没有停留太长的时间,而是转了一个长途的客车,客车的终点站是广州,这是任何一个从外面打工回来的人话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
客车上坐的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着客车启动时外面送别的人群,凌云的眼中也闪出了一丝羡慕。客车在途中经过了一个叫东康的县城,刚出城没有多远,客车就在一个山坡上晃了几下熄了火。
司机和售票员下车去查看,过了一会儿,售票员上来对着全车人道:“现在车出了一点毛病,大家可以下来走走。”全车的人都坐了几天车,除了吃饭,解手还没有下过车,只有几个人小声不满的嘀咕了几句,大多数人都伸着懒腰下了车。
凌云也跟着人们下了车,有一个刚才小声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