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3/5页)

,可没有芳华会哄老人开心。要不,怎么他**说他是闷葫芦呢。

芳华帮着嘉辉狡辩:“妈,嘉辉那是不想当电灯泡,免得打扰您和爸过二人世界啊”

其实姚阿姨并没有生嘉辉的气,早就知道他的脾气了嘛。她也很看得开,退休后正是夕阳红的时候,她还忙着和老张享受人生呢,哪有功夫和媳妇争风吃醋。

而且,她一直很喜欢芳华的率真,觉得她的生气配嘉辉的沉静是正正好,所以只要两个孩子过的好,她就很高兴了。

就连张叔叔都很喜欢和关心芳华,他也抢过电话嘱咐着:“芳华啊,你那身体也不太好,要小心照顾自己,不要得病啊不然,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了病都没人照顾”

这张叔叔刚见到芳华的时候,正值她受伤后的休养期,还送过她补品,所以这一直以来潜意识里就留下了芳华体弱的印象,每次见到她都会提醒她注意保重身体,比芳华的亲妈还能啰嗦。

芳华对长辈们的关心,自是只有连连感谢,一一答应的份儿。

下午,芳华和嘉辉又与留学生们一起看春晚。

虽然春晚在国人心中早就成了鸡肋,但在国外看这春晚,还是觉得很亲切的。即使是平日觉得很无聊、膈应人的相声小品,此刻也能看得哈哈大笑。

这大概是因为在国外,基本上就是处于中国文化的沙漠,所以留学生们才给点阳光就灿烂了。

当北京时间午夜12点时,瑞士这边正好是晚餐时间,大家也是边看春晚边一起动手包饺子。

当春晚现场一片欢腾时,这边的留学生也跟着一起撒花纸。只是不能放鞭炮,大家就敲碗打碟地伴奏,高喊着“过年啦”“新年快乐”,然后又吃几口刚出锅的饺子,就这样迎来了农历马年的新春。

芳华还特意带了一饭盒饺子,拿回去请鲁迪一家品尝。

男主人鲁迪吃了后只是礼貌地道谢,大概因为这几个饺子就是让他全吃了,也不够他塞牙缝的,所以他还没品出味来吧。

米娅对这饺子的做法倒是很感兴趣,问了半天是怎么把饺子馅包进面皮里去的。她感慨——这中国人吃东西就是讲究,肉都剁烂了还要包进小面皮里才吃,不像德国人就是大碗喝(啤)酒、大块吃(猪)肉,吃得豪爽。

佩特拉倒是真心喜欢中国饺子,还说以后要跟芳华学包饺子呢。

得勒,看样子,芳华还要办厨师培训班了。

不过芳华觉得,向世界人民推广宣传中国的美食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也就欣然同意了。她还在想,要不要教米娅做正宗的四川泡菜呢。

大年初一,嘉辉和芳华乘坐国际列车,前往德国,目的地是慕尼黑,看望老同学和老朋友——赵玉玲两口子。

不过在那之前,他们慕名先去了一个德国的小镇——迪特福特。因为这个千年小镇的居民都自称“中国人”,外界也将迪特福特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

其实,这小镇上的几千名居民全是地道的白种人。至于他们为何自称中国人,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个版本,“征税说”。话说很久以前,主教派遣税务官前往迪特福特催缴税款。迪特福特的人听说后,马上将城墙门紧闭,以逃避沉重的税赋。吃了闭门羹的税务官只好回去,气急败坏地向主教报告:“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墙里”迪特福特人因此有了“中国人”的绰号。

第二个版本,“通商说”。也是话说很久之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同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随着通商和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渐渐迷上了中国文化,因此才被称为“中国人”。

反正不管当初是怎么回事,现在的迪特福特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