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丹利,我会有充足的机会去进行大得多的赌博。

摩根士丹利是1935年9月16日在华尔街2号成立的。自那时起,它一直是一家杰出的全球性投资银行。奇怪的是,摩根士丹利的创立者是一项法案,而不是一个人。20年代的投机泡沫、1929年股灾和大萧条之后,美国国会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针对公众对商业银行和证券混业经营的忧虑,要求美国银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业务。摩根,当时的私人银行和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员,选择了保留商业银行业务。结果,一些摩根雇员离开公司另行组建了一家证券公司。摩根士丹利就是这样建立的。

投资银行界长期以来一直只有五六家银行在瓜分着为数不多、最有利可图的高佣金业务,他们被称为“精英俱乐部”。自30年代以来,摩根士丹利始终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公司进入后又退出了这个俱乐部,就像电视长剧中的角色。多数早期明星已经黯然失色(如德威①、库恩鲁伯投资公司②),甚至死得很惨(如德克塞尔?伯汉姆?兰伯特③)。今天的风云榜上,很多都是后来者(高盛、美林、所罗门兄弟、帝杰)。在投资银行60年的历史中,只有摩根士丹利自始至终保持了领导地位。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纸牌房(2)

最初,没有人确定只靠摩根的盛名能否建立一家世界级的证券公司。公司最早的合伙人满怀忧虑,并把公司成立之初的几年描述成“汪洋中的一条小船”。不过到30年代末,这些忧虑全部烟消云散,小船已经进化成钢铁铸就的豪华巨轮。摩根士丹利很快成长为最具贵族血统的显赫的投资银行,除它之外没有其他公司享有如此殊荣。古董桃木办公桌和优雅的餐厅反映了公司低风险的业务。公司客户都是深受尊重的公司——铁路、公用事业、电话、汽车、石油、采矿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几十年间,摩根士丹利垄断了上市承销业务,而且坚持独自包揽最大的交易。

摩根士丹利保守的文化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初,到那时为止,公司连一个经纪或交易员都没有。1974年,《商业周刊》称摩根士丹利“仍旧是最有声望的投资银行”。公司通过无懈可击的声誉建立了以客户关系为基础的强大业务。就像广受尊敬的基金经理斯坦福?伯恩斯坦曾经说的:“有摩根士丹利参与的业务就意味着合法的业务。”到了70年代,摩根士丹利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的教父。

然而,就在摩根士丹利谨慎地前进的时候,更为进取的银行,特别是所罗门和高盛,开始越来越赚钱了。这对于摩根士丹利来说是个严重的问题。投资银行是个现金为王的行业,一家银行的目标是赚钱,而不是保持纯洁。如果摩根士丹利能利用它的声望比竞争者赚更多的钱,那自然好得很。但如果声誉差些的银行反而赚到了更多的钱,摩根士丹利的做法就有问题。

这家公司需要改变。在《机构投资者》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公司1984~1990年的董事长小帕克?吉尔伯特也承认,“从1935~1970年,摩根士丹利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不论是规模还是业务。”

作为对竞争者的成功的回应,摩根士丹利的改变始于70年代中期。最初是试探性的更新“军备”。首先,公司聘请了以巴顿?比格斯为首的团队。《机构投资者》把比格斯形容成“可以介绍给你的女儿的那种枪手”。接着,公司把野心勃勃的年轻合伙人鲍伯?格林希尔提拔到重要岗位。格林希尔是前海军突击队员,外号“终极武士”,他后来被称为摩根士丹利第一场恶意收购战的“陆军元帅”。据摩根士丹利专家荣?切尔诺说,格林希尔的墙上挂了阿尔?卡普的漫画《无畏的福斯迪克》,上面布满了枪眼,标题写着“皮肉之伤”。格林希尔和董事长理查德?费希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