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洛的巫祠和崇拜有:
萯巫祠,崇拜的动物神:武罗女神,豹文。泰逢主神,虎尾。
亳巫祠,崇拜喾。
喾有四妃,春秋战国时流传,“喾”有四妃,史记也有记载。喾的长妃生了周的第一代,喾的次妃生了大商的第一代,另两个妃生了尧和挚。四妃说是编造,不足信。但是,是什么引出来春秋人的编造?应当想一想。
喾是太行山漳河地区的古老崇拜,它是古汉语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崇拜。喾崇拜流传到洛阳平原,建立起崇拜喾的巫祠,后人称作“亳”。唐宋时认为喾时代的亳在负山一带。时间是公元前三千年前后。
喾的四妃说是什么意思呢?喾是生殖崇拜。古中华走过了动物崇拜,生殖崇拜,生育崇拜,帝崇拜几个阶段(到圣人崇拜时,大商崇拜商汤,周人崇拜文,武周公)。生殖崇拜,据“道德经”,叫作“一”,喾实际上是一祖。因为是一祖,才可能有四妃说。四妃说将周排在第一,商排在第二,尧和挚排在第三,第四。从排序可以看出来,四妃说在周时代编造出来。
尧巫祠,崇拜禹
禹神话得到了大发展。早期的禹神话是说,“龙曳尾,龟负泥”,龙就是蛇,龟和蛇也来治水。可知,禹神话的起源很早。著名的尧舜禹传说在伊洛流传。
羌氏族
夏史是周以后制作出来的,周人说,在周以前有一个夏。因为找不到夏的语言,也找不到夏的氏族发育史,所以,夏的政权就无法确立。夏在商(政权)以前,在政权以前,那是巫祠的史诗时代。由此,演义判断夏是个巫祠崇拜。夏的地区在河洛,周的地区也在河洛,那么,周就是夏的后代。唐政权以后,周是唐的依附氏族。当讨论周的起源地区时,发现周的起源地区不在河洛。周的起源地区有三个,一个是戎狄地区,一个是洛阳以西的稷泽,一个是洛河。这三个地区都不在伊洛。但是,夏是个确知的存在,商史和周史都说到了夏。既然夏是个巫祠或巫祠中心,巫祠崇拜,那么就一定有一个崇拜夏的氏族。如果没有一个氏族的载体(供养),巫祠的存在就不可能。上述都显示了夏氏族的确实。可是,这个夏氏族是谁?在哪里?在“巴”,有一个夏后启,夏后启“乘两龙,云盖三层”。这个形象能够证实夏巫祠的存在,却不能证实夏氏族的存在。当我们讨论了周史,就能够确知,夏氏族是存在的。夏氏族就在伊洛,夏氏族遭到了唐的驱逐或者是征服。夏氏族的时间和地区也都是确定的。可是却找不到这个氏族的记载。史记说,汤攻伐夏,夏桀败走鸣条,于是,夏消失了。这怎么可能?夏是1支大氏族,怎么可能消失?演义觉得,商夏关系是1件大事,从大商方面可能找到信息。
果然,夏的信息隐藏在甲骨文中。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羌字,羌字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关于汤的祭祀有一句话,说,
“百羌百牢”。在甲骨文中,
“逆羌”,“伐羌”
“武丁伐羌,三年乃成。”
一再出现。逆羌是迎接羌,伐羌是对羌的征服战争。羌被大量的作祭牲。仅记载的数字就有几千人。古书记载的资料已经够多了,事情非常明白,伊洛地区生存着崇拜夏的氏族人,因此叫做夏人。夏人与周人是邻居,周人知道有夏人。夏人比周人先进,是一个很大的氏族中心。在唐氏族国时期,唐夏并立,从唐人方面不叫夏,叫作羌,这样,才有伐羌,逆羌的事情发生。武丁伐羌,三年乃成,夏人终于失败了。不过武丁以后不过百多年,大商也衰落了。
在东方,是史诗时代,有高阳,高辛巫祠。在河洛是夏时代,有夏巫祠。唐人来了,唐人征服了夏氏族,夏人的一部分向西,称作夏后。留下来的部分做了唐的依附。唐人有自己的崇拜,不承认夏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