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3/4页)
色的跑堂跑了进来,其中领头的一个隔着大老远道:”掌柜的,小的刚才遵令给城头送吃食支应,居然见到……见到……“”见到鬼了,有话快说,“见这伙计面色不对,那掌柜的也是急声催促道。”小的见到那些蛮子么连续不断的从南边大非川开过来,看他们现在的架势,居然是在准备着……准备着……攻城!“说到”攻城“两字时,那小二的嘴哆嗦的就像漏了风的干葫芦……
第二百零五章 还家
这小二的话虽然是说给那掌柜听得,实际上满大堂里羁留的商旅都听得清清楚楚,”攻城“二字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砸在众人心上,又像一大盆凉水当空浇了下来,虽不至于能夺人性命,却也让人身子发寒。
在大唐王朝经近百年积淀到达开元,天宝的极盛之世时,随着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后的数十年发展,吐蕃也已进入了全盛期,势力膨胀起来的吐蕃在不安于与唐朝廷”甥舅“之邦的关系,开始在边境上多次寻衅滋扰,尤其是在汉地收获的秋季更是如此。
吐蕃对唐朝的用兵明显带有袭扰的性质,不仅是掠夺财富,人口也是他们看重的目标。但也因着是”袭扰“,所以历年来吐蕃兵采取的都是典型的”突袭而来,抢了就走“的高机动作战方式,其实质与东北边境上的那些游匪并无二致。
也正是缘自于吐蕃这种特殊的作战方式,是以唐境边地百姓虽是不堪其扰,但对于凌州这等坚城内的百姓而言,彪悍的吐蕃辫发蛮人其实并不可怕,毕竟吐蕃人虽年年袭扰,但从不攻城已经成了陇西,甚至是剑南百姓的共识。这就跟六月里是大暑天,三九里燃火炕一样,经过数十年的积攒,已成了陇西百姓们以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只是在今天,这原本天经地义的事情突然变了调儿,就如同眼见六月飞雪一样,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强烈震撼已是不言而喻,听说吐蕃人源源不断的从大非川开过来,听说吐蕃人准备要攻城,大堂里的商旅极自然的就由”攻城“联想到了“破城”。此后素日听到的关于吐蕃人的种种凶恶传闻都在脑海中发酵放大,而这些半真半假的想象又使心中的恐惧无边无际的蔓延开来。
此时,满堂商旅心中唯一可堪安慰的就是本城还有李兵马使坐镇,而地处四战之地的凌州城墙也足够坚厚,只是虽然心里还有这么些安慰,但大堂中的气氛毕竟没有了开始时的放松,偶尔有人说话也是应和寥寥,每个人脸上的表情看来都凝重的很,随着第一个人撤座起身,一阵“叮哐”乱响后,商旅们纷纷各自回房,就这么会儿的功夫,原本还是喧腾热闹的大堂居然就此静寂了下来。
也没人吩咐,唐光等二十多个随行的护卫一起来到了唐离的大套房中,满满的挤了一屋子。
等最后一个护卫进来反手关上房门,唐光已是迫不及待道:“少爷,走,咱们这就找那使君去,趁着吐蕃人刚来,不拘哪个城门松动些,总要先送了您出去。”
唐光领头说出这么一句,其他那些护卫随即应声附和,都说无论如何也要杀出一条血路确保少爷平安离开,就连往日议事时从不插嘴的宝珠也跟着来了一句:“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不错,宝珠长学问了!”有意松弛气氛的这句调侃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唐离自己微微一笑,踱步到窗边掀开厚厚的帘子看了看外面狭窄的街道上兵丁往来,头也没扭的轻声说了一句:“都下去准备吧,把你们随身带的皮甲猎弓都披挂好了,如此,等李将军征召令下来时也就不至于措手不及。”
唐光等人听着前边顾自欢喜,待唐离最后一句出来,顿时齐声色变道:“少爷……”
“走不了了。”唐离此时的表情平静的似乎没有一点波澜,“依【大唐律】,凡遇战事,所有朝廷官吏不得在百姓之前擅自逃离!先不说能不能出城,无论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