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页)

。董卓看到处于优势的一方竟然自动撤退,大喜过望,联合右扶风郡太守鲍鸿共同出击,斩首数千级,边章、韩遂退到榆中,也就是董卓的老家陇西郡一带。张温指挥大队人马乘胜追击,命荡寇将军周慎率三万人担任对榆中的主攻,命董卓也率三万人进讨先零部落的羌人。张温派手下的参谋(参军事)孙坚协助周慎。

孙坚即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此前担任过多年的基层工作,又参与过*农民起义军的战斗,战场经验丰富。他建议周慎说:“敌人困在城里没有粮食,肯定会到外面运粮。我请求率一万人马断其粮道,将军率大军随后跟进,敌人缺少粮食必然不敢出战,最后只能撤入羌中,到那时我们并力*,则凉州可定。”可是周慎错误判断了战场形势,又不愿意分功给孙坚,执意从榆中城正面发起强攻,结果反被边章、韩遂派兵截断了葵园峡谷,把周慎的粮道断了。周慎这才慌忙,下令放弃辎重突围。

周慎突然撤军,让担任辅攻的董卓措手不及,被边章、韩遂所部羌胡兵围困在望垣以北,粮食很快吃完了,敌人围攻又急,情况十分危急。董卓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周围环境特别熟悉,这里有一条大河,也就是洮水,董卓站在河边突然来了主意,他命人在河上筑坝把水截住,形成了长达数十里的堰塞湖,对外说是要捕鱼充饥,实际把水断流后人马从坝下过河,之后突然放水,形成溃坝,冲淹下游的敌人,董卓因而解围。此战,朝廷共有六支军队参战,其他五支都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只有董卓率领的这一支全师而还(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他因此被朝廷封为邰乡侯,食邑一千户,所部人马屯扎于关中地区的扶风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由功臣变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董卓为朝廷身历百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的地位也不断擢升,不久,朝廷拜他为前将军,这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一,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董卓进入到帝国顶级将领的行列。与同样出身于凉州的张奂、段颎、皇甫规、张温等前辈相比,董卓却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张奂、皇甫规包括以后投靠了宦官的段颎在内,他们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本质上却具有士人的气质,比如张奂就是个大学者,是《尚书》研究专家,培养了两个书法家儿子——张芝和张昹,张芝更是被后世称为“草圣”。他们这些人对朝廷都心怀敬畏,正统观念很强,朝廷让干就好好干,不让干也没有怨言。但是董卓心中朝廷的观念就淡得多,他从小没受过那么多礼教和经学的教育,经常跟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打交道,把眼前利益看得重,把名节看得很轻。同时,经过多年与朝廷打交道,也逐渐把朝廷看透了,他明白只要你有实力,朝廷就离不了你,就得买你的账,他想尽办法培植自己的势力,手下的将校也大都跟他一样:讲义气、轻名节,只对董卓个人效忠,把朝廷的命令不太当回事。

所以张奂、张温、段颎以及皇甫氏叔侄虽然论军事才干都不输于董卓,论功绩更不比董卓差,但他们都不是军阀,而董卓是。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张温担任西部作战总指挥期间,董卓是他的手下,但董卓根本不买张温的账。一次,张温拿着天子的诏书召唤董卓,董卓过了很久才慢悠悠来了,张温批评董卓,董卓是不服气,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在张温手下当参谋的孙坚看不过眼,走到张温面前对他耳语道:“董卓不知错反而态度不恭,应该治他奉诏不到罪,按军法把他斩了。”

张温是个好脾气,以前陶谦在他手下也当过参谋,陶谦可不是印象中的谦谦君子,年轻时以臭脾气著称,他敢在酒桌上跟张温公开叫板,严重藐视领导,但张温最后也没能把陶谦怎么样。张温小声对孙坚说:“董卓向来在凉州一带有威名,现在杀了他,再在西边用兵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