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 (第1/5页)
“大报恩寺所在的古长干里,从1700多前开始,就是古刹云集之地。历代寺庙兴废无常,塔院建筑早晚叠压,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这里最早供奉舍利的阿育王塔,其历史要从东吴孙权时算起。江南地区最早的佛寺——孙吴建初寺就在古长干里一带诞生的……”杜全秾是研究江南佛教历史的专家,他的论断比较具有权威性。
现在关于大报恩寺考古发掘的事宜南靖市政府委托省文物管理局统筹协调。而省委书记罗中承也特意要求霍明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
这是第五次召开各方面的专家对大报恩寺项目进行论证了。现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地宫。
“我认为,大报恩寺所在的位置和建初寺没什么关系。根据文献记载建初寺并不在这里,阿育王塔在越城东边,而建初寺塔则在西北,两寺相隔两三里。因此,建初寺塔和长干寺、大报恩寺,都没什么关系。”南靖大学文博学院的院长姜赞臣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依据史料考证,最早的阿育王塔建于东汉末年,东吴时毁于孙淋执政时的灭佛之举。西晋灭吴后,僧人在原地重建佛寺称长干寺,到东晋中期曾先后各造一塔,成为双塔,仍然叫阿育王塔。梁武帝重修佛塔时曾一度叫阿育王寺。为了修塔,当时发掘了地宫,在深9尺处找到了石函,内有铁函,函内有金棺银椁,发现了佛舍利。梁武帝为之大喜,亲自到寺里礼拜,复建双塔,分别埋入了双塔地宫。
“所以,这一带可能有四个地宫。一个是东汉末年的阿育王塔地宫,一个是这次发掘的金陵长干寺地宫,另一个是双寺双塔的,再加上大报恩寺地宫。”姜赞臣的一番话可谓是语出惊人。这地方竟然有四个地宫。而现在仅仅只发现了一个。这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找到另外三个地宫,这样地下的文物遗存才能确定下来。
第四百一十章 大报恩寺地宫
对于大报恩寺遗址范围内有四个地宫的说法,在讨论会上争论的比较激烈。一时间也没有一个定论。不过雷涛对于这四个地宫的说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会后,他找到了姜赞臣询问这四个地宫的事情。
“首先就是大报恩寺的这个地宫,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帝朱棣为纪念生母,历时19年耗资白银数百万两才建成这座皇家寺庙,里面摆放了不少宝贝:夜明珠、避水珠、避风珠、宝石珠、避尘珠各一颗;还有明雄一百斤,茶叶一石,黄金四千两,白银一千两,永乐钱一千串,黄缎两匹,佛经若干……这样的记载与长干寺石函里面所藏物品的记载相比,更令人叹为观止。”姜赞臣对于雷涛的事情从南宫策那边听到一些。现在雷涛找到他询问专业问题,他自然是非常乐于给他解惑的。
根据姜赞臣的说法,这个大报恩寺的地宫,史书记载的其中所珍藏的物品和现在发掘出来的长干寺地宫还是有很大出入的。所以可以基本判定,这个大报恩寺塔不太可能利用长干寺塔的地宫。很可能是另址修建的。
“其实根据古建筑的布局特点,大报恩寺地宫的位置就在附近,应该不难找。这方面的问题就要请教南老了,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姜赞臣对雷涛解释了之后,又补充了一句。
而就在这时南宫策正好来找他。听到这句话,南宫策笑着说道:“你不也是专家,怎么把事情推到我头上来了?”
“南老,术业有专攻,这古建筑方面的问题,我可不敢在你面前称专家啊!”姜赞臣虽然是文博学院的院长,但从资历上来说,他比南宫策还要低一辈,两人的年龄上也差了好多。
笑侃了几句之后,南宫策对雷涛说道:“你在参加调查的时候,还记得有两个石碑赑屃吗?”
南宫策这么一问,雷涛就想起了那两个原本藏在民居之中,如今残存在瓦砾堆里的两个大石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