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5页)

会更加感激你,这正好符合我们国家的政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领大部分共同致富,政策的提出是有它的根据的,不会无的放矢。”

村长苏维堂听苏青这么说,方才轻松下来,说实在的,能看到村民在他的领导下脱贫致富,他也算是没辱没了这个村长的帽子。

虽然官小,却是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了,与咱们的县委书记以及类似之流的人,操守犹如天涯之别。

谈完了事,村长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起身就要取着手去张罗此事。

临出门前,感概道:“有学问就是不一样,而能把所学用到实处的,更是了不得。若是这事真成了,你可就是苏庄百姓的大恩人了。”

章书玉见村长如此夸赞自己女儿,也笑了,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承包荒废很多年的山头,不知道会引起什么反响和结果?

第二十七章 奇葩堂哥

村长家要包一无用处的荒山的消息,一时间在苏庄炸开了锅,凡响不亚于初颁布限猎令,封山的哪会儿,甚至于比哪会还要激烈很多,因为大家都在怀疑,村长的脑袋是不是老糊涂了,才至于做出这么不靠谱荒唐的事情?

村子周围的荒山,已经荒废了很多年,不能种庄稼,不能种蔬菜的,谁也不会拿那个力气去垦荒,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这这村长一家,居然自掏家底包下了几千亩的山头,这不是糊涂是什么?

对于村子里的议论,即使苏维堂父子俩提前打好了预防针,也没想到会激烈到如此程度。

苏维堂本来就没打算隐瞒,所以到镇政府包地,办手续村民都是知道的,等包地的一切手续办完的第二天,就有不少村民登门打听询问,话中之意都是颇为不赞同,看待他们一家像是看待傻子一般,多亏苏维堂平时为村民做了不少实事,才没人敢就此事大做文章。

“好险啊!多亏苏青这丫头有先见之名,没有号召他们一块包山,要不然,我这把老骨头可算是毁于一旦了。”苏维堂再次送走一批上门的村民,不由得唏嘘道。

苏恒关上院门,听到老爹的感叹,也是叹了口气,“大家伙看不到这里面的利益,归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穷的,都没什么机会读书长见识,等再过几个月,若是他们想明白了,再去包山,估计就没这么容易了,我们现在因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镇政府还没明白过来,只想着荒山在那荒着,也不值什么钱,你给一点也算是一点,这几千亩地下来也才一万多块钱。等到时候明白过来,就不知道会涨到什么价了?”

父子两也只能在一旁干着急,也别无他法。

其实,大家伙也并不是都是无知,还是有那么两家有眼光的。

这两家的孩子在外面打工很多年,刚好赶在这个时候回了家,听到自家大人这么一说,心思顿时活络起来,他们在外给人打工,累死累活还要遭人白眼,甚至打骂,委屈受尽了不少,早就不想干了,只是家乡贫穷,自己又没什么文化技术,只能熬着。

可听到村长家包了荒山,要种果树养殖搞副业,顿时想起了,大城市近郊很多农村,也都是靠搞副业,搞旅游,搞什么农场农家乐之类的,发家致富的,家家财大气粗的,盖楼房开私家车的,连那些城里的白领都在羡慕,要是家在农村就好了。

只是他们山村闭塞,村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或者说外面的农村是怎么脱贫致富的?而村长这么干正与那些脱贫致富的农村理念一致,明显是只会赚钱不会亏钱的买卖。

还听自己家里人说,这个主意是苏青丫头提出来的,由于他们并不经常在家,对她的印象不深,猛然听说是她提出的,倒是惊讶了一把,没想到一个乡下小姑娘居然有这么超前的思想,在听说进来发生的一切事后,倒是增加了几分好奇和敬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