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4页)
极大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的人无法认为那很微不足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人生模仿象棋
戴维?申克在《不朽的游戏:象棋的历史》开头引用了爱因斯坦对世人的告诫:“象棋会铐住那些大师,束缚他们的头脑,以至于最强大者的内在自由也会受到损害。”申克发现象棋和发疯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第一位世界冠军斯坦尼茨,夺冠14年之后精神失常——他坚持说他跟上帝通过一条看不见的电话线下了一盘棋,结果还是上帝输了。
棋盘真的就是一个世界,有些不适应现实世界的棋手不愿意从中走出来。前英国冠军比尔?哈特森曾经注意到“象棋不会让人发疯,它会让疯子保持清醒”。但象棋天才卡斯帕罗夫指出,精神失常的棋手毕竟是少数。
他在书中写道:“在许多西方国家中,棋手总被认为是营养不良的体虚者,或者是头脑聪明但是厌恶世人也讨人厌的怪人。纳博科夫是一个国际象棋爱好者,但在他1930年写的小说《棋坛情史》(后来改名为《卢金的防守》)中,他却没给国际象棋什么正面描写。故事的主角是个笨拙迟缓的国际象棋大师,他除了会下象棋,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生活能力。20世纪前25年中最成功的棋手之一,阿科巴?鲁宾斯坦曾变得越来越胆小,近乎病态。每走完一步棋后,他都会躲在赛场一角,等待对手走棋。这些虚构的和非虚构的异常事例很容易让人们忽略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棋手除了出色的棋艺之外,其他方面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卡斯帕罗夫本人就是一个在棋里棋外精神都很正常的人。他自1985年首次夺冠后保持世界冠军头衔长达15年,但41岁的时候就早早宣布退役了,空余时间给《华尔街日报》撰稿,促销跟象棋有关的书和软件,包括一套细致分析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棋局的丛书《我伟大的前辈们》。
其新著《棋与人生》是自传、象棋的历史和经管书的混合体。他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例,教导商界人士如何从中吸取教训,像“频繁改变战略就等于没有战略”、“少关注对手的比赛,多关注自己的比赛”。卡斯帕罗夫为棋手撰写经管类图书辩护说:“相比棋盘上有限的64格,商业和军事领域则要大得多。但正是由于国际象棋的范围有限,它才能成为决策制定的一个通用模型。”
他写道:“如何解释我在2000年世界冠军赛上输给同胞克拉姆尼克呢?我已从纯棋艺角度分析了他的成功,不过我的战略失败还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自满是个危险的敌人,它会使我们放松警惕。我们需要激励自己,给自己定指标,并努力去提高。一方面我们要充满自信,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不断努力,好像自己是一个弱势者。”
国际象棋被认为是智慧、复杂、深奥和机智的普遍象征。公众都把顶尖棋手看成天才,能记住大量的数据并能提前推算出几十步着法,卡斯特罗认为这种看法缺少事实依据。对于棋手的成功来说,天分和努力并非互相对立的解释:能够去用功的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天分。“确实存在所谓国际象棋天赋,但有这种天赋本身并没有什么帮助。即使你有这种天赋,如果不具备诸多其他因素,你也很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天赋。因此,我们应当更关注那些能够更好地观察并施加影响的因素。国际象棋既不是无聊的追求,也不是天才和超级计算机的专有游戏。”
他指出我们的很多决定都是无意间做出的。他说,在苏联的棋校,每个人要分析他所做的决定,将它呈现出来供他人研究,这是一个提高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方法。《华尔街日报》说:“他的洞见发人深思,肯定比那些五花八门的财经类图书更有价值。‘为什么要移动我的象?’这个问题应该比‘谁动了我的奶酪’包含更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