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部分 (第2/4页)

至于部队使用,先暂时用相对差一些的蒙古马代替。

蒙古马挽力的确与这些改良马相比,差了一些。但耐力和耐粗饲料的天性,却是一般的马匹比不上的。而且最关键的是数量庞大,仅仅嫩江地区就有几十万匹的数量。即便超编,也足够部队使用的了。

不过虽然这些优良马匹一时还无法补充部队使用。但杨震相信只要依托嫩江平原优质的草原以及规模庞大的蒙古马群用心培养,最多两年自己就可以获得大批的优秀挽马。到时候,挽力相对差一些的蒙古马就可以淘汰了。

有了数量充足的蒙古马、大批现成的优秀种马。再加上军区去年夏季会战之前,自己从江北引进的一千匹顿河、后贝加尔等优质种马,在江北专家的配合之下,与东北地区普遍使用的蒙古马进行改良的后的新马种,去年培育出来的上万匹新马以及刻意培养出来的几千匹骡子逐渐进入成熟期。

这些缴获的,以及自己培养出来优质的马匹,再加上嫩江地区本地数量相当庞大的蒙古马和东北土著马。当然还有那些虽然没有繁育能力,但是力气却要比普通马匹大的多的骡子。部队对于优秀驮马的需求,得到了根本的缓解。

也正是手头第一次有了数量充足的马匹,杨震才决定采取混编的办法,解决部队日益增长的对后勤运输能力的严重依赖性。按照目前部队的这种运输能力,没有搞出只能用卡车牵引的四联装高射机枪,只弄出了一匹马就可以牵引的双联装,反倒是有股子因祸得福的样子。

基于部队的现状,对于四联装的高射机枪能不能搞出来,杨震已经不是很在意。对于他来说,一款武器只要能适合部队的现状,他就已经足够了。当然四联装的作为技术储备还是要搞下去,以便在不远的将来,在有需求的情况之下可以最快的速度投产。

生产出来的双联装十四毫米高射机枪的性能,让杨震极为满意。接下来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的演示,也同样相当的圆满。虽然没有自动罗盘和高炮射击指挥仪,但是其他的方面的性能,却是相当的出色。

与目前军区已经开始陆续装备的苏制三七高炮和八十五毫米高炮相比,重量更轻,射程更远,威力也更大。与八十五毫米高炮组成高低搭配,足够对付作为关东军目前主力中型轰炸机的九七式中型轰炸机,担负起要地防空的任务。

而同样作为纵队所属的高射炮,配合苏制单管三七毫米高炮,也足够撑起军师两级战略防空的任务。

这款性能优异的高炮问世,虽然还缺少一部分关键的东西,性能与后世相比,有些降低。但与米格三战斗机配个,也让杨震可以不在为今后根据地腹地的防空而担心了。放下望远镜的杨震在为熊大缜叫好的同时,也不仅暗自称赞自己的记忆力。居然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经历过了前后两世,对于这些东西依然记忆清晰。

第七百一十五章 轴承之困

前面的几种新式武器演示的极为顺利,但这种顺利却在被杨震寄予厚望最深的双二十三毫米高炮那里卡了壳。刚刚开始,这款被杨震寄予厚望的高炮,演示的还比较顺利。这种高炮的射高和射程,基本上达到了杨震的要求。

但是好的开始,却未必意味着能有好的结果。在只打了不到二十发炮弹后,这种高炮的联动装置却是出了问题。当火炮进行俯仰射击的时候,其联动系统出现了卡壳的问题。而且两个身管之中,一门的供弹系统也出现了问题。

见到一号最看重的双管高炮变成了单管高炮,当时便有些下不来台的熊大缜,连忙带着技术人员现场将这门高炮大卸八块,试图找出联动系统出现的问题。但让他有些尴尬的是,几经努力,却依旧没有找到出现故障的原因所在。

看着因为迟迟找不到故障原因,而急的满头大汗的熊大缜。杨震皱了皱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