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虽然林语堂提倡的幽默闲适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有点不合时宜,但世移时变,在如今却有独特的魅力。在和平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我们提倡的是和谐,所以林语堂的个人主张极有市场。现在正时复归传统的大好时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个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使人在现世社会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林语堂,1895年生,福建龙溪人。他的父亲是基督教教会牧师。在鼓浪屿的教会学校和厦门的寻源书院学习过,17岁时他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1月林语堂与鼓浪屿的首富寥家二小姐寥翠凤结婚,同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27岁获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第二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师范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经常在《语丝》上发表文章,追随鲁迅,积极参与鲁迅的“打狗”运动,与黑暗势力激烈斗争。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以激情始,以愤怒终,厦门大学内部的人事斗争,使他十分感叹。他想起了鲁迅的至理名言: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1927年在外交部当秘书长,职务仅次于部长,在职6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他总结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及思想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行动的人是。”短暂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中国的政治十分失望,他觉得自己是“吃植物的”,思想的人,他决定绝不做政治家。

1928年林语堂因生平惟一的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而成了红人。1932年主编《论语》,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这期间写了大量的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人物。1976林语堂在香港逝世,享年81岁。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在美国很流行,书中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紧张节凑生活下的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也就东方的生活方式,正像他自己所说,他还是要回到东方,穿着中国式长袍和平底鞋,享受悠闲的生活。林语堂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而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就是快乐的生活,而快乐的哲学也是最精湛的哲学。林语堂的理想是做一个豁达的幽默家,他说: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第四章 在平凡中享受生命快乐的现代作家 第十四节 崇尚古典的梁实秋

鲁迅曾批评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将其列为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在那个战争年代提倡人性论确实是不合时代潮流,但在当代,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却是有市场的,他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一点方向。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我们应该对一些曾经是不看好的作家刮目相看,重新客观地评价。

梁实秋是一位新人文主义者,这得益于哈佛大学的白璧德教授,他使梁实秋“从青春的浪漫转到了严肃的古典,一部分由于他的学识精湛,一部分由于他精通梵典与儒家经籍,融合中西思潮而成为新人文主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吸取了儒家“克己复礼”等精神,要求用“更高的意志”这种伦理理性来控制不讲艺术形式的所谓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花哨恶伪的现代主义,强调重建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受白璧德的影响,梁实秋的理想文学是古典文学,古典文学并非指秦汉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