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 (第1/4页)
………【第十四节 淡水河畔】………
从夷洲岛的地理位置来看,淡水这个地方很不错,水上交通便利,也不显眼。淡水本来是个小地方,只有些渔民住,王动上次过来只是决定到这里修个船厂,因为船厂,这个地方就开始热闹了起来。与船厂同时开建的还有砖瓦场和泥灰场等作坊,造这些东西,是为了当地建设的需要。管峻来了之后,全部的建设进入有序化展,哪里是作坊区,哪里是住家户,靠着码头的是整片的货仓。
管峻还有一个更大的规划,那就是修路。当初王动提了之后就下西洋去了,而管峻来了之后,马上就意识到了王动的卓识远见,开始找人四处勘察,怎么样从基隆修条直道到高雄。一年半的时间,从淡水到基隆的路是修好了,但修到高雄怕是没个十年八年搞不定。
基隆的码头是最早修好的,只是管峻不清楚,王动为什么当初早早要选基隆这个地方修港口,至少在这个时间,基隆那里虽然是个天然的港口,但那的居民人数来看,还只是个小村寨。王动不能对管峻说修基隆码头是为郑和和大明朝的舰队准备的,历史是有记载的,郑和曾经到过台湾,也就是说,在大明朝原来的一帮官员还是有人惦记这个地方的,不过从旧有的历史资料来看,那会台湾真是游离在中国的主流社会之外,是个可有可无的地方。
从陆路走,由夷洲南到北很麻烦,沿海的水路就繁忙了起来,每天都有船运着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从高雄或是澎湖过来,这些一部分来自西洋国家,有部分来自中国。为了集中解决生活用品的问题,王动把这原有的屈指可数的几个小摊贩集中到了一起,盖了一间很大的屋子。起个名字叫淡水第一百货商店,叮嘱小六子,安排各行各业人到里面售卖。货物由商行统一采购。
同样的,淡水的展,也使得夷洲北部番民地物产又通过这条河到淡水汇集起来,本来这里就已经有些山民开始靠种植和养殖业为生,只是规模不大,这时越来越多的渔猎民族走出了林子,到淡水来体验现代城镇的生活。
更多地荒地被开垦,用来种占城稻,这是一季三熟的稻。加上从西洋带回的红薯,明朝带过来的大豆,这三样成了这里主要的农作物。养殖业也开始兴起,为了保护耕牛,仿效大明朝牛肉的禁食、羊肉产量跟不上,猪在大明朝已经广泛开始养殖了,但在夷洲。这会还没有人干这个营生。管大人最后还是找到了少数民族的朋友们,教他们养猪,小野猪仔养大点,可以换更多的东西。其实这个肉的问题,还大大地让管峻为难过,刚到夷洲的时候他就现,这里没人养猪,要吃肉,林子里有的是野味,其实也不用他们去打。在作坊里做工的少数民族朋友,自然会拿这些野味来和他们换生活用品。
当士兵们送到淡水的时候,淡这个工业小镇,成了夷洲的一个大兵营。s好在这会刘鹰郑政和吴朝干等人练兵的经验已经蛮丰富了,加上这些兵都是老兵,只是加强纪律和协同作战地素质就行。
王动有钱,有钱人练兵就是不怕费钱,所以枪弹他是不会在意的,尽打,打到枪管红为止。不过吴朝干可是会折腾人的。骑军要练手上的力量,去搬砖,淡水砖瓦场,这会得了这帮士兵的帮忙,产量大大提高。和泥。码砖,运送砖头全由士兵给包了。
每天整千号人沿着淡水河跑步是淡水的一景。而炮兵们已经把泥灰场的那个石头山给砸平了,炮算是越打越准了。刘鹰带的丛林部队日子过的最苦,但又是最爽,他们进了林子之后,倒是和当地的番人混熟了,吃喝不愁是小事,已经开始勾搭人家姑娘了。
王动是对外是说到琉球去看看,实际是到淡水蹲点半个月。跟着王动一起到夷洲地道士这会派别上用处了,终于有机会让他们把夷洲好好查探一下了,这帮道士得了清尘道长的指导,很快的,沿着淡水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