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4/5页)

了,而朱由校根本就不知道这份奏章,就连王礼乾都不知道。

朝廷重臣也都知道朱由校要废除科举取士,而这份奏章就像是在煽风点火,所以内阁一致同意暂时搁置。

三月份,朱由校再次收到了灾荒的消息,河南南阳等地饥荒。朱由校记得这次饥荒是非常严重的,史载“甚有母烹其女以食者”。

“南阳等地的饥荒情况如何?”朱由校问道。

“回陛下,河南的饥荒跟山西不同,山西是连年受灾,而河南只是去年受了灾,当地的饥荒还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朝廷已经派人赈灾了。”毕自严回答道。

“看来要比朕想象中的情况要好。”朱由校满意地说道。

“自从新农作物推广之后,帝国已经很少发生非常严重的饥荒了。”毕自严解释道。

“徐少保功不可没,只可惜走得太早了,农部可不要让朕失望,更不能让徐少保失望。”朱由校感叹道。

……

而在此时,来自帝国各地的商人或者商人代表齐聚阿瓦,开始了缅中行省的田地买卖。缅中行省的田地平均价格在七两一亩,这个价格放在整个帝国来说都是非常便宜的价格。

缅中行省将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田分给移民,上中两等田地拿出来拍卖。缅甸的土地肥沃在后世闻名于世,与泰国、越南并称为世界三大稻谷产区。

而此时经过《大明帝国报》长时间的宣传,帝国许多商人都知道缅甸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而且每一季产量也是非常的可观。

经过上次屠城之后的阿瓦,在这次土地买卖之中再次繁荣起来,此刻阿瓦城已经聚集了上万人,而聚集在此处的人几乎超过九成的人都是为了购买田地而来的。

“所有的人都不用抢,此次缅中藩司和仰光藩司需要出售的田地多达数千万亩,而且都是上田或者中田,所以说人人有份,人人都不会吃亏。只要有钱,就一定有好地。”城中负责田地买卖官吏大声吆喝道。

“另外请各位看好购地的细则,这里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凡购买土地的人,无论购买田地数量多少都必须在两年完成规定的移民数量,陛下考虑到实际情况,已经将移民的条件降低到每一百亩只需要完成一户山西籍百姓的移民即可;第二,凡购买了的田地,如果某块田地荒芜的年限达到了三年,朝廷将会将这块田地视为无主的田地,朝廷将有权收回这块田地;第三,缅中和仰光两藩司虽然免除田赋十年,但日后田地所产,有三成必须卖给朝廷,价格则按江南一地的粮价征收。”

“大人,缅中藩司被暹罗人杀得可是鬼影都看不到一个了,如何在三年之内完成耕种?这似乎有点强人所难吧。”有商人问道。

“根据本官的消息,在东吁应该还有五十万人左右,其中逃到缅挝藩司的人就有二十多万,其余的大部分都藏在深山之中,朝廷已经下了安民告示了,暹罗人在帝国领土妄杀无辜已经全部被驱逐回暹罗了,现在不会再有人屠杀他们了。他们现在无钱无地,你们可以招募他们进行耕种,朝廷已经同意凡是在缅中和仰光两藩司耕种五年以上者,帝国将会给他们颁发户籍,允许他们的子女进入乡学、县学、府学等学校学习。我身边的这位便是缅中布政使波道,他会协助大家招募百姓耕种土地的。”

暹罗人成了这次大屠杀的背锅侠,对此,暹罗人对帝国不敢有丝毫的不满,巴塞通王也想得明白,这些残余的东吁人以后是不可能威胁到暹罗的。

“另外有三年的时间,我相信你们完全可以从缅挝,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招募百姓来开垦,这四藩司距离此地也并不太远。”

“如果三年都不能解决耕种的问题,我建议你还是不要买了,这点能力都没有,还不如早点回家守着自己家那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