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5页)

在欧阳家喝得最多的是“铁观音”。

蝶儿就是喜爱这茶独特的名字:“铁观音”, 有着观音菩萨般的心肠,慈心如铁不更改,悲愿如水济苍生。

这些学美术的,学戏曲的;高校的,文化馆的,聚在小屋就一律都是朋友。欧阳用电茶壶煮水,把紫砂壶、紫砂杯、茶海等茶具,放到茶池之上。

年轻人都洒脱,二道水一过,话题就逐渐多了。

雪涛谈到,他曾看过敦煌文献中有最早记录茶酒争功的一篇变文,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让茶和酒各自夸大炫耀,最后虽说各有千秋,然而作者多少是偏向于茶的。

欧阳说:“茶是温文尔雅的文士,酒是快意恩仇的壮士,原本都是极好的,古人也好事,一定要分个上下,这不就难了?”

蝶儿说:“喝茶却能喝出茶禅一味的文化来!”

童童接口说:“喝茶原本就是喝茶,如何个茶禅一味?”

欧阳说:“茶中有人生三昧——初饮苦涩,再饮回甘,饮后余香。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

蝶儿说:“我们一直在享用茶,谁又曾想到,这茶也有着与菩萨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

童童反问道:“这茶怎么会有与菩萨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

蝶儿引了明海法师为《茶与禅》所作的序文,谓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而这茶的六度不也正是像菩萨一样在世间做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事业吗?

张书力便摆手道:“切莫提禅,如今佛教是没落了。”

大家就笑他的感叹,

张书力是文化馆的美术干事,平时同欧阳打得火热。欧阳家但有聚会,总少不了他,热闹又滑稽,活宝似的人物。

“说来好笑。我以前也常往寺庙走动的,和庙里的知客混得挺熟。一次找他去,却见他忙着打电话,一问才知道在联系众和尚呢。原来和尚们在外都有自己的公司,有重要的*才回来披挂上那一套行头,平日里还不是西装革履的当他的大老板呢。”

童童便笑出声来,

“哪有这样夸张?”

张书力说:“如今我是不往庙里去了,要想真正了解佛教,我还是相信书本,看看历代相传的经书还是有作用的。”

雪涛笑道:“这话我认同。以前认识一个学佛的,开口闭口都是神通因缘,问道佛祖释迦生辰和圆寂的时间却答不上,可见如今的佛学教育还有待提高呢。”

欧阳说:“有些也只是个别现象。不过佛教要改革,寺院的规范是重要的。城东莲花寺原有一个女知客,办事甚是果断利落。学校派我考察民间艺术,我就参加了莲花寺的一次*。当时人山人海,全由她一人指派,安排得紧紧有条。前排有条凳,供有请柬的贵客居士坐,没有请柬的都挤在后头。当时我挤进去,她便问我要了请柬,然后帮我找坐。她的眼也尖,瞧见眼生的就要看请柬;没有请柬的她便戳着脑门把人撅到后头去,真是不简单。会后我和她闲聊,她竟知道我们学校。她说她是佛学院毕业的,正经八百的国家干部呢。我问她如何只做个知客,她却笑道:慢慢熬呗。”

蝶儿问道:“那后来呢?”

“后来我也去过莲花寺,问老主持这女知客的情况,老主持却说:阿弥托佛,切莫提她,嫁人了,作孽哟。我碰到过她,如今有了个女儿,只是成天骂寺里的人。她跟我说,你是不知道庙里的那些个龌龊事,没的把人憋屈死。她们看我不顺眼,我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