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61) (第1/2页)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这位从草莽而起的皇帝,曾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那个从贫贱中挣扎而出的农民,凭借锐意进取的决心与非凡的智慧,最终登上了帝王之位。然而,登基后的他不仅面临外敌的威胁,更要在内政上处理诸多复杂的权谋斗争。
皇宫深暗,熏香缭绕。朱元璋坐于龙椅之上,手握朝政重权,头上金冠闪耀,却深感心中重负。自从去年秋季,朝中传出谣言,某些功臣与权贵间私通勾结的事情开始浮出水面,宛如惊涛骇浪,顷刻间波及了整个大明朝。
“启禀陛下,冯国璋、李景隆等几位大臣,在朝中聚会,事关重大。”一名侍卫恭敬地低头报告。
朱元璋微微皱眉,心中隐约感到不妙。这些大臣虽在其麾下身居高位,却往往因争权夺利而暗中较劲。朱元璋决意要查明事情真相,绝不容许权臣得势。
“传令下去,召集所有大臣入宫!”朱元璋的声音透出一丝威严。
大臣们纷纷进殿,面露惊恐之色。冯国璋冷静自若,眉宇间却隐隐带着几分警惕,似乎早已洞察了朱元璋的心思。他站在众人之前,目光审视着周围的同僚,心中暗自盘算:“如今皇上刚刚登基,威权尚未稳固,我们务必要同仇敌忾,互相扶持,才能共渡难关。”
朱元璋扫视着众位大臣,心中思绪飞转。他并不打算立即将事情的根源揭开,故意缓缓问道:“你们可知,近日朝中谣言四起,诸位大臣暗中勾结,欲图谋我大明基业?”
此言一出,众臣脸色皆变,纷纷跪下侍奉。李景隆慌忙辩解道:“陛下,这是个误会,臣等与冯大人身为朝臣,理应秉公执政,绝无同谋之心。”
朱元璋冷冷一笑,内心却暗自掂量。他始终不信这些人,心中有一个念头:必须得设法引出真相。于是,他决定从冯国璋下手,这位大臣在当时深得朝中权贵的拥护,若能揭开他和其它权臣之间的关系,定能一举刀砍数人。
“冯大人,你可愿意接受审问?”朱元璋突然转向冯国璋,面带威严。
冯国璋双腿一软,暗想:“我虽声名显赫,但今日若真在陛下面前自曝其短,怕是无所谓生死。”他深吸一口气,镇定道:“臣愿意叩首请问,只求明公一念。”
“本宫只问一句,冯大人可有密谋与他人图谋之事?”朱元璋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直逼而来。
冯国璋心中暗叫不妙。面前这位曾经的乞丐现在已是天子,地位已然不同,如果真被他戳穿,后果可想而知。于是,他决定打铁趁热,反唇相讥:“陛下,何以见得臣与他人有私通之事?可曾见证,或有证据?”
一语问出,场面顿时安静得可怕。朱元璋感觉到了冯国璋的急切与不安,这越发激起了他心中的怀疑。
“若无证据,朕当不认罪,即便朝廷无权,冯国璋也不愿为此受冤屈。”冯国璋高昂着头,面色倔强,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他便决意不退。
“本宫乃天子,岂能懦弱,让一些权臣肆意妄为!”朱元璋咬牙切齿,内心涌起无奈与愤怒。作为一国之君,他所追求的是绝对的权威与公正,而不是像草莽般让权臣们操控。
“皇上若是怀疑臣,不妨比如今朝聚,召人对应,来揭发这密谋。”冯国璋冷静地回应。
“你以为朕会任由你们在这里游走吗?”朱元璋愤怒道。
“臣绝无私心,惟愿为大明效力!”冯国璋心中暗想,“如能逃脱此劫,便能继续立足。我可为朝廷做事,不求名正言顺,但不愿为这小道之事被皇上抹黑。”
在朝堂上,紧张的气氛愈加浓厚。朱元璋逐渐意识到,仅靠严词相逼难以获得真相,他若欲揭开这幕后的黑手,必须动用更为强硬的手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