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 (第1/4页)
商,暗积钱粮。择机帮助各国质子,先嫌了人情再说;一旦他日质子回归本国,竟承大统。凭此人情,想来入仕甚易;凭那钱粮,兴国养兵皆不在话下。此乃‘奇货可居’之计。不知道兄意下如何?”
镇元大仙闻言大喜,虽知胡卢话未尽说,但也不再多问,只赞道:“此计大妙,正是进可攻退可守,不论花落谁家,皆能占得先手。”遂谢过胡卢,复回五庄观不提。
另一边,元始天尊收了韩非、李斯两个弟子,全了颜面,亦不再说闲言碎语;继而专心学说政事,先后两次入仕于齐,三次被推为祭酒;两次入仕于楚,担任兰陵令;亦曾入仁于赵,拜为上卿。但总体而言。最终未能担任一国之相;比起云中子和广成子亦强不到哪里去。这本来就让元始天尊觉得很没面子,偏偏听说申公豹无令而奉胡卢为师。又化名申不害,时任韩国之相,称雄一时;元始天尊如何不怒?
165回 君不正臣投外国 父不正子奔他乡
严格来说.申公豹求学于鬼谷,和乌云仙是有区别的:一个执后辈之礼,一个执弟子之礼,即使大家均用化名,申不害亦不能算是鬼谷子的弟子。简单地说,申不害与鬼谷子有学艺、授业之实,而无师徒之名。这一点,胡卢是知道的,但却不曾在意,对申公豹一视同仁,亦不强求;因此,申公豹格外感激。进而认为胡卢果然不负盛名。
出谷之后,化名为申不害的申公豹,亦不曾借用鬼谷子的名头,宣扬的更非胡卢的理念,而是结合胡卢的思想方法,将阐教的学说加以改造。提出了以“术”、“法”、“势”、“名”等观点为基础,总体上比较偏向“法家”的大杂烩。
申不害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权势”是君主的本钱;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为了确保“势”,令出须有“名”,大约是名正言顺之意;令出须讲“法”,大约是讲究策略,不能单凭喜好,需要兼顾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此,申不害曾说:“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令行须按“术”,大约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乃是一种帝王心术,并不对外公开;对此。申不害又说:“君如身,臣如手。”
综上所述,申不害的学说在当时很有市场,不然他也不会成为一国之相。化名申不害的申公豹,即得盛名权势,宣扬传授的却是阐教道统。终归申公豹受了镇元大仙。尤其是胡卢的影响,兼之未得本教真髓,宣扬过程中难免加上自己的理解,乃至最终传授的阐教道统有所差别。
尽管申公豹自认为问心无愧。奈何元始天尊不这么认为;倘若换个时候,或者元始天尊会理解申公钓的用意,即使心中不悦,至多不过斥责申公豹几句,但在内心却是欢喜的。这就如同镇元大仙遣姜尚入世,身化管仲一般,虽然在行事过程中使用乃至无意宣扬了多家学说,但其最终目的却是振兴名教。
只能说造化弄人,元始天尊亲自入世,化名荀子,竟然被一个“仰慕他教”的弟子给比下去了。为什么门下会“仰慕他教”?为什么做老师的竟然比不过自己“仰慕他教”的弟子?是你元始天尊无才?还是任人唯亲,卸磨杀驴,不能善待有功的门徒?虽然尚无多事之人对此说什么,但是无论如何均不会涨元始天尊的面子。
元始天尊很生气,原本有意重罚申公豹,却有不得不心存顾忌。罚申公豹易,堵天下之口难;不论申公妁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总是有功于阐教。一旦重罚,即使申公豹无令而行在先,传扬出去,亦显得元始天尊没有容人之量。尽管修行他教道法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违忌,但各教间的交流却是正常行为,不能禁止的。否则就是歧视他教,容易引起他教不满,进而引发孤立、敌视等行为。
因此,元始天尊最终能做的,不过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