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 (第3/5页)

,万万不可。这都是子房悟性过人,要是换作周冲的话,就不会有子房这等深入思考。”这话是实话,要是周冲是个古人的话,他在认知上肯定比不过张良这等杰出之士,这点周冲还是有自知之明。

“谢周兄美言。”张良诚恳地致谢,道:“周兄,小弟此番北上,是有一事要向周兄提起,还望周兄给小弟一点时间,让小弟说完。”

张良是做大事的人,他说得如此郑重必然是天大的事,周冲郑重地道:“子房有话请讲。与子房盘桓,做长夜之谈,正周冲所愿也。”

“好教周兄行知,这事不是私事,而是公事,关系天下大势。”张良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道:“要不是张良这些年游历天下,还不知道华夏人地足迹已经到了什么地方。以前,就凭着书本,以为华夏之地就是中原那么一点大,实是误也。周兄,小弟以前认为,所谓天下不就是山东六国嘛,现在小弟却认为只要华夏人所到之处就是天下,就是华夏的天下,应该归华夏所有。”

听他的口气,必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冲很是期待地道:“子房,快说。”

第五卷 天下归一 第二十八章 故人归来(三)

良指着地图讲解了一堂中国发展历史,当然仅仅是限史,道:“周兄请看,这里是中原,也就是我们书上常说的华夏之地,在圣贤的眼里,他们认为的天下就是这一点地方,大不过千里之地。

“圣贤呐,虽然有很多东西是对的,但是他们的目光也太短浅了,他们知道的就是中原这么一点地方,却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华夏之地早就不再是仅仅局限表示函子中原,北方到了大漠,都有华夏人的足迹,东边已经到了大海之滨。南边就更难想象了,要不是张良这几年游历过,还真难相信我们先祖的足迹之远,远到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楚国在商代武丁初征之际被称为蛮夷,不当成华夏之地。经过了商代数百年,周代八百年,历时千多年楚国之地早就和华夏没有什么不同,而圣贤依然固守着传统,单纯地认为楚国是蛮夷之地,连会盟的资格都没有。说来惭愧,当日张良读史到此,还大声叫好,现在想来实是汗颜无地。

“楚国号称五千里之国,南有五岭,北有江淮,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强国。不要以为楚国就是南边的极限,在楚国以南依然有广大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有土著,也有我们华夏人,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依张良所见,他们到这片土地上生根大概是在商周相交之际,已经上千年了。而我们的圣人,孔子孟子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只知道吹嘘他们的空谈。”

岭南有现在的福建。两广,还有越南这些地方,周冲对历史很了解,一点也不惊奇。让周冲惊奇的是,张良是如此地感慨,对圣人是好感少而不屑多。仔细一想,张良说的很有道理,历史已经大变样了,中国人的足迹早就从中原蔓延到岭南之地去了,而圣人流传的书本没有变。读书人依照不变的圣贤之言去思考问题,还有正确的道理吗?

圣贤之言对古人的束缚实在是太可怕了,就是张良这样非常杰出之士也是在游历之后,眼界开阔之后才认识到圣贤的不足,书本的不足,发出这番感慨,实在是难能可贵。

周冲点头赞同。道:“圣贤嘛,并不是全能的圣人,也有他们地局限,他就就局限于他们的生活年代。他们在那个年代说的话,做的事,在现今未必就适用。也许,圣有说的‘与世推移而为功’才是真正的圣贤之语,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把握住了时代地脉络。才能建功立业。”

不过是一句平常的感慨,没想到张良却是击掌赞好,道:“周兄这话说得好,可是说到我心里去了。以前。我受圣人影响,一味地认为所谓的帝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