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页)
引来麻烦,故一直执意不肯娶亲。抑或者是看了父王遗留的遗物中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诗句,也想找个自个喜欢的人吧。他多次上折子请求今上让其回封地都被驳回,后来终于首肯条件却是他须在出了外家孝期后与林国公府的二姑娘成亲。他早已在母妃病重之时应承了此事,故也未再推辞。难得的是心中竟没有一丝被迫之感,这实乃出乎他的意料。在外一年来他常常想念家中高堂妻儿,妻子的一颦一笑更是经常现于眼前,本想在西北待上半月便回京都。却不想赶上了端午时的那场战乱。足足又多待了半年有余。
“王爷,那赏下来的万两黄金已是命人入了库。”如怡见铭王长身如玉,一举手一投足,依旧一派清贵气质,较之两年前成亲之时更是成熟稳重,“一年来王爷出门在外,母妃很是想念,三个儿女也常问起王爷,如今不但会走路,话也说得顺畅了。”
“这一年来,王妃辛苦了。”
夜里,外面夜色盈盈。铭王看着如怡恬静的睡容,唇边勾起些许笑意,将她轻轻地揽入了怀中。黑暗中如怡闭着的睫毛却是轻颤,心中叹息,两世为人,而今早已过了那年少轻狂之时,这心,便如那止水般,怕是难再起那惊天之澜。只是这世上的感情,除了那轰轰烈烈的,也有一种叫细水长流的。身边的这个男子,若是真如一个二十出头的男儿般爱闹腾爱出风头爱玩儿,那自己与嫁给了个孩子有何不同,若真那样非但不能照顾她,反倒要她像母亲般照顾,想来便十分无趣。幸而这人够成熟与稳重,这便是他身上吸引着她的地方。
铭王在家歇了两日,今日一早与如怡进了宫。两人一起去给太后请安时荣王也在,说了会话铭王便去了皇上处,荣王却留了下来。
“怎么没有把三个孩子带来?”太后疼爱这三个重孙比铭王太妃更甚几分。
“今日来得早,远哥儿和宁哥儿还未起,王爷怕误了时辰便没有喊他们,改日定带他们来给太后请安。”如怡应道。
“明日你婆婆要进宫便一起来吧。”太后笑着道。
“是。”
“说起来你们也成亲三年了,三个孩子都三岁了,哀家也老了。”古人算的是虚岁,小世子三人若按虚岁算今年确实是三岁了。
“太后说的是哪的话,等远哥儿娶了媳妇,还要给您敬茶呢。”上了岁数的人最喜听这话,太后见如怡如此说,脸上顿时溢满了笑意。
“闲时多进宫来走动走动,也好与我说说话,这是进宫的玉牌,拿着它随时可进宫来,不必再去提前一日递牌子在津门房上录通报。”平日里,多是宫中传了如怡方会进宫,且这皇宫也确实非那想去就去得的。
如怡知道太后这是想念两位哥儿与郡主,清柔一笑,轻声应了,“孙媳妇知道了。就是小世子有些顽劣,怕扰了太后清静。”
“小孩子都是如此,等进了学自会收敛。说到进学,两位哥儿可有准备请蒙学的先生?”太后突然想起什么般道。
“母妃已请了荧州的大儒张之同先生准备明年年末便为两位哥儿启蒙。”这两个孩子虽只有三岁,却比同龄的孩子要聪明几分,如怡过年时教他二人读了首《春晓》,不想他们读了三四遍便自个整首背了出来,如怡一听吓了一跳,怕二人与自己一样是带着前世记忆投生之人,避着众人对三个孩子多番试探,确定三人真的只是个三岁孩童,才放下心来。节后铭王太妃便张罗着给兄弟俩请荧州有名的大儒张之同明年年底来府中为他二人启蒙,这老者倒是颇有几分隐士的味道,铭王太妃请了两次他才答应了下来。
“既是请了张老学士给他们哥俩启蒙,自是错不了的。”太后满意地道。
如怡见荣王未有离开之意,想着来时荣王的光景,怕是还有话要说,坐了一会便起身告退了。太后见如怡懂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