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油、多种维生素、锌、钙、磷等成分,对于脾胃不和、气滞腹胀、消化不良而致体腴肢肿,或颜色晦暗者,有很好疗效。

芡实又名野鸡头、鸡头米、鸡头子等,为睡莲科芡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芡的干燥种仁,味甘、涩,性平,入脾、肾两经,有补脾、止泻、固肾、涩精的作用。《本经》称其:“补中,益精气”,《本草纲目》谓:“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本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成分。所以不少古代文献指出,久服芡实“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因此女性如能经常用本品煮粥、烧羹或煲汤,不单味佳,并能健体美容。

茯苓又名云茯苓、白茯苓,为真菌纲担子菌亚纲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类球状菌核,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胃、肺、肾五经,能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本经》称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利小便,久服安魂养成神”,王好古说能:“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本品含淀粉、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组氨酸、胆碱、钾盐及茯苓糖等成分。茯苓有强心降压、和胃健脾、利尿消肿、抗菌、降糖等作用,可药食两用,古代就用以制作美容食品,如茯苓饼、茯苓粥等。

和中化湿类(2)

五加皮又名刺五加,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五加的干燥根皮或茎皮,味辛,性温,入肝、肾两经,能祛风湿,补肝肾,壮筋骨,益气健脾,安神定志。《本经》称其:“益气,疗躄”,《大明本草》谓其能:“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它不仅化湿治痹,强身补气,也是一味具美容功能的佳品,《太清经》曾记录久服本品,“令人耳目聪明,齿落更生,头白变黑,身体轻强”。现代研究发现它所含的多种刺五加甙,有抗氧化基作用和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功能,因此确有健体美颜的功效。

芳香理气类(1)

在生活航程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喜、怒、哀、乐,情绪变化不定,出现气郁、气滞也是在所难免,此时就需要排解,使气机流行无碍,否则气郁既久,血滞、血淤亦可随之而发生。当出现形体渐瘦,胸胁满闷,面色萎黄或晦暗,易怒烦躁等症状时,就可以选用芳香理气、疏肝解郁的中药来调理,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而属五行中之木脏,木性畅而条达者为顺。

陈皮又名橘皮、广皮、新会皮等,为芸香科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橘树成熟果实的果皮,味辛、苦,性温,入肺、脾两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本草纲目》称其:“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甄权说其能:“清痰涎,治上气咳嗽,开胃。”本品含较多芳香精油,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酸、枸橼酸,并含橙皮甙、果胶、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成分,能促进胃液分泌而助于消化,能刺激呼吸道黏膜,能稀释痰液以利于引流排痰,并有兴奋心脏、升血压的作用。因其能改善消化功能,调节血液循环,故唐朝《千金方》说它久服能使人“轻身延年”。

砂仁又名缩砂仁、阳春砂仁、西砂仁等,为姜科豆蔻属砂仁干燥果实的种子,味辛、涩,性温,入脾、胃、肾三经,有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收敛止泻的功用。张元素谓其:“治脾胃气结滞不散”,杨士瀛称其:“和中行气,止痛安胎。”本品含多种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萜烯类物质,并含山姜素、黄酮类。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运,故芳香理气之品,能促进血液循环,而使人容光焕发。

豆蔻又名白豆蔻、白蔻仁等,为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豆蔻干燥果实的种子,味辛,性温,入肺、脾、胃三经,有下气止呕、芳香化湿的功能。马志称其:“治积冷气,止吐逆、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