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5页)
比起金堂,讲堂才是必不可少的,而讲堂的建材来自大内拆除朝集殿时处理的旧木材。这件事成为唐招提寺“贫穷说”的重要根据之一。
“贫穷说”的另一个根据,源于国宝“鉴真和上像”的单薄。如前所述,这座塑像采用的是脱活干漆的制法。先塑一个大致形状的泥坯,表层覆以麻布,用漆反复多次涂抹,漆干透之后,再把内部的泥坯取出而成。据说当时漆料十分贵重。漆像当然以涂抹层数多而厚为佳,然而用于粘接的漆是高价商品,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只得减少漆的用量。因此,塑成的漆像自然比较单薄。从表面上或许看不出,听说这尊鉴真和上像因为用漆量少,实际重量比预想的要轻许多。于是有人想象,这私立的贫穷寺院,一定连足够数量的漆都无法保证。
塑造这尊漆像时,还有一个特殊条件的制约也应考虑在内。鉴真和上当时已近垂危,弟子们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描摹师父的形象。
利用古旧木材建造讲堂,与其说是为了节约预算,不如说体现了鉴真一切从简的无言训诫更为妥当。
天平宝字二年(758),鉴真辞去僧职,远离了宗教行政事务。不知是否与权力斗争有关,一年之前,皇太子道祖王被废,取而代之的是大炊王。拥立大炊王为皇太子的是藤原仲麻吕。仲麻吕是这场*的胜者,同时他也是鉴真的强力后援者。所以鉴真的地位应当更为巩固,而不会有所动摇。
保守的佛教界对外来者鉴真和上虽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抵制情绪,但鉴真此次辞去僧职,不应被视为政治上的失势。应当考虑到的是他双眼失明,年届七十一岁。这样的话,以下诏书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大僧都鉴真和上,戒行高洁,白头不变。远涉沧波归我圣朝,号曰大和上,恭敬供养。政事燥烦,不敢劳老,宜停僧纲之任,集诸寺僧尼,欲学戒律者,皆属令习。。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 唐招提寺的西域气息(8)
朝廷在解除鉴真的大僧都这个行政职务的同时,授予他“大和上”的称号,并号召诸寺僧尼向他学习戒律。
除藤原仲麻吕之外,鉴真还有众多强力的后援者。如果鉴真提出要建立戒律专修的寺院,绝不会缺乏慷慨相助的人。
唐招提寺在当时之所以是一座贫穷的寺院,我认为多半出于鉴真和上的意志。会不会正因为耳闻了东大寺的奢华,鉴真才把唐招提寺的戒律道场建得简朴质素以作对照呢?
鉴真把唐招提寺的后事托付给义静、法载、如宝三人。义静与法载是鉴真的直系弟子,这时已不年轻。所以后事应当更多地落在年轻的西域僧如宝的肩上。
不是不理解师父以简素为宗旨的想法,但既然受托后事,也不能不把寺院的兴盛当作自己的义务。
正因为有“大和上”称号的存在,寺院才能保持简素而无不妥。鉴真和上离世之后,简素的寺院看起来难免显得破落不堪。如宝为把唐招提寺建成一座气派的寺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唐招提寺的金堂、钟楼以及经楼都是在如宝时代建立的。
据古籍《鉴真和上三异事》记载,鉴真和上临终前,抚着如宝的头对他说,二十年后此寺必当时来运转。
赴日十年,临终之时,鉴真七十六岁,如宝三十过半,大弟子法进年纪也过了六十五岁。鉴真把唐招提寺的将来托付给新一代的如宝也算顺理成章的措置。
为把唐招提寺这座私立的律学之寺改为国立寺院,如宝倾注了全力。这样的“升格运动”,到底是否符合鉴真和上的遗志呢?我感觉尚有疑义。
虽然如此,如宝别无选择。
如宝少时赴日,在日本由鉴真和上亲自授戒,僧籍置于药师寺。据文献记载,如宝所在的不是唐招提寺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