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3/4页)

经不会同楚临安这个中国的小商人联系,但他们手底下的人员还与楚临安保持的友好的关系,这一切都要拖喀秋莎的福,只不过这些事情楚逸都没有插手,也没有给出任何意见,但是楚临安却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将目光瞄准在了行业,也可以说是软件业。

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以来,技术人员和高科技研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在政府长期短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俄罗斯的高科技产业一直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两大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其技术优势无论在哪一方面还是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虽然俄罗斯经济一直处在低谷,但这也只是稍微拖延了俄罗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步伐,毕竟技术的惯性力量是巨大的,而楚逸所瞄准的正是莫斯科一处软件研中心。

事实上,由于卢布的过度贬值,这座研中心早已经军心涣散,所开出的工资甚至已经不能够支付起这些研究人员的生活费用,但是同苏联刚解体时期一样,那些研究人员仍旧舍不得这个原本应该是国家支持的铁饭碗,而恰好这时候,楚临安的投资出现了。

楚临安并没有就这座研中心的归属权生争执,实际上,就算卢布再贬值,依照楚临安和楚逸这对叔侄的剩余资金,或许连这座研究室里的一部设备都买不下来,而且,俄罗斯政府也不大可能出卖,也不是不卖,只不过这纯粹就是国籍问题,俄罗斯政府不会卖给楚临安这种外国人,而且,即使是卖,楚临安也没有那几个金融寡头拥有那种人脉,可以通过上下勾结,用白菜价买到金子。

(偷偷地飘过。)

………【第九十八章 突破口(下)】………

但是巧就巧在,这些设备能看不能吃,而俄罗斯政府重视这些设备胜于那些工作人员,于是楚临安可以说是私下同所有的研究人员签订了一份协议,也就是,这些人依旧在那所研究院里工作,但同时,他们现在又已经是雅安公司的海外工作人员,并且他们将会第一时间把在研究员里用那些属于俄罗斯政府的设备所作出的成果第一时间联系楚临安,交由楚临安进行处理,这听上去就好像是一种中间人的关系。

并且这种协议,也正好解了研究院的燃眉之急,研究院不找政府工资,政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带的,在金融寡头的运作下,政府还承认了这份协议的有效性,只不过,楚临安同时也必须在俄罗斯成立了一家雅安公司,并且与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名义下的一个子公司进行合作,对当地政府进行纳税,但实际上,这已经意味着,雅安在事实上真正成为了一个跨国公司,当然,这听起来有点像是个笑话。

当楚逸听完楚临安说完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是楚临安脑子有问题,还是自己在做梦,然而,楚逸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借用后世网络上的一句话就是,一想到这件事生在某地,我豁然开朗。

一想到这件事生在俄罗斯,楚逸也豁然开朗了,这是哪?俄罗斯,曾经的苏联第一大加盟国,可以说就是基本等于苏联,而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也就是在几年前,曾经出现过夹克买汽车,冰箱买坦克的事情,更有甚者,军火库里的导弹居然卖出了鸡蛋的价格。

而现在,俄罗斯处在苏联解体之后又一个低谷,虽然自它解体后,就没有振作过,但是这次的金融危机就像是压垮了这个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是因为这样,那个克格勃出生新沙皇才会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强势上台。

而现在这个国家,生任何疯狂的事情,都是情有可原的,至少,那些研究员没有疯狂到把他们那些价值连城的设备用白菜价卖给楚临安,这已经算是足够厚道的了。

楚临安直到现在才把这件事情告诉楚逸,这的确让楚逸吃了一惊,然而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做成,楚逸就必须全盘重新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