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部分 (第1/5页)

“我说了,你未必知道。”刘教授淡笑起来。

“我不知道。但是可以查证。”

俞飞白哼哼一声,立即跑到外面,在车上把刘氏族谱拿了过来。别看族谱不厚,但是一脉传承下来,每代皇帝有多少儿子,被赐封为什么王都有简单的表述。

虽说东汉比较惨,以幼主即位较多,而且有些甚至连儿子也没有,要从别的支系找人来继承皇位,但是这个支脉的情况也有描写。

总体来说。这个族谱还算比较详尽,不愧族谱之名。不过当俞飞白拿着族谱返回厅中,却发现金大爷也拿东西出来了,正搁在桌上让刘教授观看。

此时,俞飞白也顺势看去,只见桌上的东西是一个博山炉。

博山炉是一种炉子的形制,流行于汉晋之间,造型如山。山形重叠,其间镂空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之中,海外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东巡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就曾经派人到海外找这三座仙山。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海外三仙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反正在汉代流行的说法之中,海外三仙山并没有方丈山。而是博山、蓬莱和瀛洲。

博山炉似山形,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就好像是传说中的博山一样。所以也不知道是谁给的名字,反正从汉代开始,大家就把这种形制的炉具称为博山炉了。

尽管这种炉具流行于汉代,但是后世也有许多仿制品。

这是中国特色,仿古和创新并行。在不断发明创造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十分怀念古物。很矛盾的行为,或许也是在印证以古为鉴的道理吧。

另外博山炉也有两种材料,一种是金属构造,一种是陶瓷类别。现在刘教授上手打量的却是铜制博山炉,表面锈痕斑驳,但是造型却比较独特。

炉盖镂空,作山峰形,与炉身相接。炉座为一条身体盘曲的龙,两爪撑地,昂头张口吐舌。一个人就蹲踞在龙身之上,左手推开龙头,右手托举奇峰耸立炉体,造型稳重而不呆滞,似有力举万钧之势。

乍看之下,这件东西确实很有可能是汉晋古董。如果是真品,那么价值可不一般。

“好东西啊。”

此时,刘教授研究了片刻,赞叹不已:“老金,就知道你手头上有宝贝。”

“哈哈,刘教授喜欢就好。”

金大爷笑逐颜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十分高兴。

“民国时期的仿品,做得这样精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刘教授评点起来,然后微笑道:“老金,开个价,大家是老交情了,不要把我宰得太狠。”

“哪能啊。”

金大爷咧嘴一笑,手掌一摇一摆,已经开始出价了。

“贵了贵了。”

刘教授摇头:“你扣三个手指头才算合适……”

“这样我就亏了。”

一时之间,两人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很快就相互妥协成交。这个时候,刘教授的注意力才算是转移回来,看了眼俞飞白手中的东西,发现居然是刘氏族谱,顿时吃惊道:“你怎么会有这件东西,难道你也是姓刘?”

“扯淡,不要帮我乱认祖宗。”俞飞白翻了下白眼,然后笑眯眯道:“你说说看,你的祖上是哪一支的?”

“……中山靖王!”

此时,刘教授一句话,却是让俞飞白直接无语,也让王观啼笑皆非。

中山靖王,那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哥哥,被封为中山王,去世后谥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