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部分 (第2/5页)

乍看之下,瓷瓶却是光鲜亮丽之极,散发出清澈素雅的色泽,确实十分漂亮。然而,其中的光亮十分耀眼,缺乏古董瓷器最基本的温润光泽。所以打量一眼,王观和俞飞白就忍不住皱起眉头,这哪里是什么柴窑,分明是新制作出来的瓷器啊。

“老板,你在和我们开玩笑吗?”

适时,俞飞白直接表达不满:“我们眼睛没瞎,如果这是柴窑,片柴值千金的柴窑瓷器,那我直接把它吃了。”

“真的是柴窑。”

这个时候,店主眼中露出几分狡黠之色:“不过,肯定不是古代烧造的柴窑,而是我们省内大师复烧出来的品种,非常精美的工艺品,代表我们开封的形象……”

“果然不出所料。”两人一听,顿时了然。店主的心肠不算黑,脸皮也不够厚,不至于到睁眼说瞎话的地步。

尽管以前没有来过开封,但是两人确实也听说过,豫省之中有人尝试复原柴窑。但是烧出来的东西,到底与传说中的柴窑有多么想像,由于缺少直观的对比,大家也不太清楚。

然而也不可否认,以现代技术精心烧造出来的“柴窑”瓷器,甚至于通过国家专利局,获得省内专家的肯定,足够说明这种“柴窑”瓷器,肯定有几分门道。至少可以确定,这种工艺品的水平不低,质量也有保证。

既然店主说开了,两人在失望之余,也随之仔细观赏桌上的瓷瓶。

五代时期的柴窑,号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如天,那是指釉色。传说周世宗柴荣即位,按照惯例需要烧造一批瓷器作为贡品祭器,底下的人不知道柴荣的喜好,所以向他请示,需要把瓷器烧成什么规格,什么颜色。

柴荣也十分风雅,直接批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古代的者,就是现代的这,意思是按照下雨后天放晴的颜色,把瓷器做出来。

这就是青如天的来历,而明如镜,却是指柴窑瓷器的亮度,就好像镜子一般,非常明净,能够把景物清晰映照出来。

至于薄如纸,声如磬,当然是指胎体的厚度,以及坚密的特点。毕竟只有胎质紧密,才能够弹出钟磬般的声音来。

显然。眼前这个瓷瓶的特征,基本上与传说中的柴窑相符,也难怪店主敢理直气壮的拿出来。抛开其他不提,单纯从工艺品的角度来说,东西确实不错,有一定的价值。买回去,不仅可以作为观赏品,如果能够收藏一两百年,也是不错的古董。

“前提是,我能活到两百岁。”俞飞白嘀咕了一声。也随即摇头道:“老板,不要拿这个来糊弄人了,我们想买真正的柴窑瓷。”

“小哥,不仅你们想要。”

这时,店老笑呵呵道:“你走出门随便问问,哪个不想要啊?但是有些东西,不是你想要就一定有的,买不到真的,要个代替品也不错啊。”

最后一句话。却是出卖了店主的心思,还在为推销瓷瓶而努力。

“代替品就算了。”俞飞白摇头道:“买了好多,家里都摆满了。”

“这样啊。”店主想了想,小心把瓷瓶抱回去。然后又拿出另外一根卷轴:“小哥,在我们开封,不仅是有柴窑而已,另外还有许多稀罕玩意。比如说这幅清明上河图……”

听到这话,俞飞白二话不说,连招呼都不打。转身就走。

“不好意思,突然有点急事……”王观笑了笑,说了句场面话,也随之跟随而去。

才出门,就听见俞飞白低声抱怨道:“这里到底是古玩店,还是仿古玩店啊。”

“管它是什么店。”王观随口道:“不是你叫嚷着过来的吗?再说了,店主还算是比较厚道了,起码说明东西是工艺品。”

“废话,又是柴窑,又是清明上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