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4/5页)

14万收入的构成粗略讲过以后,话题一转大吹特吹虹城都市报的“待遇留人”,把副教授听得频频点头。最后副教授盛情邀约,请鲁鸣前去给新传院的学生讲一堂课。鲁鸣也不客气,答应下来。

最后鲁教授提出来:“能不能让我见一见这个虹猫,我想邀请他也去给我们的同学们上一堂课。”

骆千帆拒绝了:“不是我不给他机会,这个档口不适合,刚刚暗访过,那个团伙还有个漏网的老五没有拿获,一旦虹猫在公众场合露面,我们在明,人家在暗,抽冷子给一砖头怎么办?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得保护我们的记者不是吗?”

教授想想的确有道理,很惋惜未能邀请到虹猫。告别的时候握着鲁鸣的手说:“此行收获很大,我的很多学生总认为记者的名声不好,而且没什么‘钱途’,有‘钱’途的不合法,一提到新闻记者,不是民工就是灰领,要么就是敲诈勒索的寄生虫,这次我有底气了,我们身边就有活生生的榜样,简直就是指路明灯,让我的学生看到光明的前景和动力。”

鲁鸣听了频频点头,而后又连连摇头:“教授啊,也不能只看钱,当记者最关键的还是事实、真相、责任和道义。”

“那是那是。只不过这些讲得太多了,学生都逆反了,现在的学生太现实,有钱途才有真相!”

“好吧!”

……

上午统计选题,社会部报上来好几条暗访选题:“某地暗藏烤鸡黑作坊”,“某某理发店涉嫌收费欺诈,顾客屡屡投诉无果”,“汽车站长期盘踞一个黑车团伙”……

“都是暗访选题,突发新闻你们就不采访了吗?你们把暗访想得也太简单了吧?有暗访计划吗?暗访困难预想了吗?有没有细化的实施手段,遇到危险有没有安全预案?”

一细问,全没有,“什么都没有你们做什么暗访,不要命了?”

“虹猫能做我们就能做。”

“好好好,你们去做吧,看你们能做出什么样子的稿子来。”

三天没到,都灰头土脸回来了,暗访“烤鸡黑作坊”的说蹲点蹲了两天,证实线索不实,早几年前就被查处过了。

暗访理发店的烫了头回来,人家没有乱收费。

暗访黑车团伙的果真发现了黑车团伙,暗访三天,黑车来回坐了好几趟,车费花了两三百,回来以后态度变了,说:“其实黑车挺方便的,怪就怪汽车站太死板,服务也不好,店大欺客。”

把鲁鸣给气的,“要你替黑车打广告?都给我该干嘛干嘛去,跑条口,跑现场去!”

其实,骆千帆也在为下一个暗访题材发愁。14万的巨大刺激让他再也难以安心跑条口了。可是暗访选题很难找,给鲁鸣报了四五个都被否了:

这个太老套,这个没新意,这个不靠谱,这个很敏感,这个不能碰……“要我说,你小子别着急行不行,特稿、调查和暗访的选题得碰,特稿部那帮家伙不也经常闲晃荡吗?没事就去跑突发、跑现场,最鲜活的线索都是从现场跑出来的。”

“好吧,只能这样了。”

“等等。”骆千帆要走鲁鸣又叫住他,“你的读者来信带走。这几天的,估摸着又有七八十分封。”

“哦。”骆千帆接过来,现在不像上次收到一堆读者来信那么兴奋了。

那次真兴奋,感觉就像遭遇粉丝围追堵截索要签名,轰都轰不走。可是一一拆看之后才发现,哪是什么粉丝?信里写的都是一些难以验证真假的冤屈、不公、控诉、求助,他们来信是要找记者主持公道或者请记者帮忙的。

他们太相信记者了,可是记者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哪有那么大能量?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情,毫无新闻价值。至于那些求帮求助的,没有新闻价值的求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