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部分 (第3/4页)
手中哪有什么明军首级,丧尽天良之下竟命士兵捉拿境内汉人,拿他们头颅冒充明军首级。
安南境内有不少汉人,人数约有百万。早在汉武帝时期,北方汉人就开始移民到南越迁居。这些汉族定居者包括流亡、驻军与朝廷官司。东汉马援征服交趾后,三万余的汉族驻军驻扎在安南,大部分与当地越族女人通婚,生下后代。宋朝初年,安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和宋朝形成宗藩关系。南宋末年,由于蒙元入侵,忠于宋室的遗臣义士多逃奔越南。安南人史料记载当时有大海船30艘,满载宋人和财物妻子,渡海而来,后被安置于京都附近的街姥坊。
大明成祖时期,出于政治及经济文化的原因,成祖皇帝曾遣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占城为首站必到之地,加强了相互的往来,不少汉人移民至此。另外,明成祖时调滇桂兵数十万入越平乱,到宣宗皇帝放弃越南时,已有大部分士兵随员留居在了越南。
尽管因为通婚和世代居住原因,安南的汉人肤色和当地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但从面相仍可清楚分辩,安南人面像多尖窄,远视若猴子,汉人则不然,加上北方中原王朝千年以来对安南的占领入侵,故而安南人对境内汉人多有歧视憎恨。明军的大举来犯和烧杀抢掠行为激发了安南人的反抗之心,也让安南境内的汉人身处险境。奈何不了明军的安南人自然而然将怒火发泄在了他们的邻居汉人身上。黎宪下令捕杀汉人后,安南士兵尽皆兴奋,百姓也是人人雀跃,纷纷协助官兵捕杀往日邻居,甚至亲戚。
有汉人逃过安南兵捕杀,冒死向明军报信,因明军水师来往不定,报信人便往北奔山南,恰值第十二镇镇将牛根生指挥所部两旅兵欲夺取山南城,闻知安南人正大举杀害汉人后,牛根生大怒,立即发兵攻打山南城。于城下击败山南镇守郑榳纠结的数千乌合之众,越城而入,令城中汉人自出,随后全城惨遭焚掠,死伤安南军民十数万人。屠杀与大火直持续了三天,吓得山南附近宝州士商惶恐万状,派人向明军交纳一百万两赎城费,免于明军破城。(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八章 骄横明军
山南城被屠之后,山南府所辖各县均被明军暴行震住,当地官员纷纷派兵约束境内,不许对汉人进行仇杀,同时士绅商人花重金请汉人出面前往明军处说和,仿宝州例以赎城费用换取县境安宁。对此,明军欣然笑纳,除钱粮以外,另要安南地方各县提供500至1000不等的青壮劳力以供大明雇佣。
雇佣时间为三年,届时结算工钱使人回乡,大明保证雇佣之安南工人人身安全。同时,明军还提出条件,鉴于前阵安南大规模屠戮汉人无辜百姓,为防此事再次发生,当地汉人聚居处当成立保安队,择汉人青壮授以武器以求自保之力。汉人保安队之钱粮供应开支,当由安南地方负责,以示惩戒。
若单是给钱给粮便罢了,明军还要人,更过份的还要武装治下汉人,这条件不是丧权辱国、埋下大祸是什么。
山南各县安南官员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明军没安好心。所以9个派人来洽谈的县只有3个捏着鼻子同意了明军要求,其余要么是怒声指责,要么是不置一言。结果短短数天之内,明军又打破两城,尽如山南府城例被屠戮一空。于是,苦等中央援军未果,自身又无力保家卫国的安南地方官员们纷纷再次派人携带大量酒食前往明军驻地犒军,随后,便各自签下条约。这些条约被明军统称为地字约,即非郑氏中央所签条约,不具备法理性,但大明讲究礼信,为免两**民再有伤亡,对签署地字约的安南地方一视同仁。
在山南各县安南地方官员的“配合”下,安南人民大规模反抗侵略军的壮举被镇压,无数青壮男丁在家人的哭泣下被安南官兵用绳子捆绑送往明军营地。山南境内的汉人因为明军的支持,也纷纷组建保安队,一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