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甩锅:明英宗的锅 (第2/7页)

五月份,朱祁镇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正式册封钱氏为皇后。就在同一年的十月份,一直以来支持“三杨”的太皇太后张氏不幸离世。而此时,“三杨”之中的杨荣早在两年之前就已经与世长辞,剩下的两位老臣杨士奇和杨溥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再加上他们失去了太皇太后这座坚强的后盾,其权势地位也逐渐衰落下来。

朱祁镇此时已然彻底地掌控了朝政大权,乾纲独断,而一直以来深得他信任与宠爱的宦官王振,其权势和影响力更是日益膨胀,犹如一轮骄阳高悬于天空之中,光芒万丈,令人无法直视。这一点,从他在奉天殿落成的盛大宴会上打破常规亲自出席,并公然将自己比作周公的举动便可清晰地窥见一斑。

正统八年(公元 1443 年)六月的一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惊世骇俗的闪电划过天际,直直地击中了奉天殿那高高翘起的鸱吻之上。此事瞬间传遍京城内外,引起众人议论纷纷。翰林院侍讲刘球借此天赐良机,毫不犹豫地上疏进谏。奏疏中的言辞犀利且恳切,其中那句“亲政务以总权纲,任贤德以重大臣”,更是直接指向了当时权倾朝野的王振。然而,刘球的一片赤诚忠心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王振对刘球的直言不讳怀恨在心,暗中指使手下罗织罪名,最终将刘球迫害至死。

时间转眼来到正统十年(公元 1445 年),京城的闹市街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就在这时,一封神秘的匿名信悄然出现在人群最为密集之处。信中的内容皆是揭露王振种种不可告人的罪行。此信一出,顿时引发轩然大波。很快,负责侦办此案的官员便顺藤摸瓜,找到了张贴匿名信之人——锦衣卫士卒王永。尽管王永只是一个小小的士卒,但朱祁镇却丝毫没有姑息之意,当即将其处以残酷至极的凌迟之刑。如此一来,朝中上下人人噤若寒蝉,再也无人敢轻易对王振的所作所为提出任何异议。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镇初立时就劝其在朝阳门外的阅武将台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在正统年间,那广袤无垠的北方大地之上,蒙古鞑靼部落正如一轮初升的骄阳,势力愈发强大。要知道,这鞑靼部可非寻常角色,他们乃是昔日辉煌无比的元朝皇室后裔大汗脱脱不花,但实权为瓦剌部首领脱欢及其子也先所掌控。

在这对父子的卓越领导下,瓦剌部如虎添翼,实力与日俱增。渐渐地,他们的野心不再满足于自身的领地,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原本属于大明王朝的势力范围。先是关西七卫,接着又是兀良哈三卫,纷纷落入了瓦剌人的囊中。至此,瓦剌部的版图东至辽东和朝鲜,西达甘肃以及遥远的西域,已然成为了大明王朝北部边疆的心腹大患。

时间来到正统十四年,也就是公元 1449 年的六月十七日。这一天,风云突变,一则惊人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明疆域——瓦剌部正筹划着对大同发起猛烈的攻击。一时间,各路军情如雪片般飞往京城,朝廷上下陷入了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

此时,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王振听闻此讯后,心中暗自盘算起来。他深知此次战事若能成功,自己必将立下赫赫功勋,于是便极力怂恿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闻听此言,亦是热血沸腾,当即下令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群臣们各抒己见。其中,吏部尚书王直率领众多廷臣共同上书劝谏,言辞恳切地指出皇上亲征之举实乃不妥。一来,朱祁镇身为一国之君,亲自出征必然会导致朝政荒废,无法及时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紧急事务;二来,战场凶险万分,稍有不慎,朱祁镇的人身安全便难以保障。

面对群臣的劝谏,朱祁镇却不以为然,他提笔批示道:“爱卿等人所言,皆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朕深感欣慰。然如今那虏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